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關於非洲的資料

關於非洲的資料

非洲的人口

非洲正經歷著前所未見的人口膨脹 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以來的幾百年中,非洲人口的增長速度壹直十分緩慢,甚至長期處於停滯狀態,1500~1900年間,世界總人口數增長2.8倍,非洲僅為1.4倍,非洲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因此大幅度下降,充分顯示出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尤其是罪惡的奴隸貿易給非洲人民造成了何等深重的災難。

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局部改善,非洲人口的增長率顯著提高,並超過了世界平均數,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因此逐漸回升。50~60年代,大批非洲國家擺脫殖民主義枷鎖,贏得了民族獨立,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進壹步趨於改善,與此同時,人口增長也達到了前所未見的高速度。尤其是自70年代以來,世界其他各洲的人口增長率都已逐漸減緩、而非洲卻仍在明顯上升,二者對比十分鮮明。

表7-1幾個洲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的對比(‰)

非洲的人口再生產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尤其是高嬰兒死亡率的特點。從50年代到80年代,非洲的人口出生率始終保持在45~48‰的高水平上,不僅大大超過其他各洲,而且前後變動甚小。1991年仍高達44‰。但上述期間內,非洲的人口死亡率卻從25‰左右降至14‰,變化相當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幾種過去危害最烈的急性傳染病基本得到控制的結果。正是死亡率的下降,導致非洲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然而,若與其他各洲相比較,非洲人口的死亡率仍是明顯偏高的,這就在壹定程度上抵消了更高的人口出生率,否則非洲人口增長率與其他各洲的差距還要更為懸殊。例如,1991年非洲的人口出生率比拉丁美洲高16個千分點,但自然增長率僅高出9個千分點,這就是死亡率也超過7個千分點的緣故。

目前,非洲正處於前所未見的人口膨脹期。1991年,全洲總人口已達6.77億,比1968年增長1倍,只用了短短23年人口總數就翻了壹番。現在預計,到2016年前後,非洲人口數還將再翻壹番,達到13.5億。到2100年,非洲人口將增至25億,那時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將高達25%,而目前僅為12.6%。

關於未來非洲人口再生產的形勢,撇開壹些社會因素不談,至少有兩點應予強調指出。壹是由於前壹階段人口的高速增長,目前非洲的人口特別年輕,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即占總人口45%,大大超過了33%的世界平均數。因此將不斷有大量的人群相繼進入婚齡育齡期,這勢將造成延續數十年的生育高峰。世界上其他各大洲的人口在2010~2030年間將陸續進入靜止或相對穩定階段,而非洲則要晚幾十年。其次,是目前非洲人口的死亡率,尤其是嬰兒死亡率還明顯偏高(1991年為102‰,世界平均值為68‰),隨著未來社會的進步,這壹狀況肯定會逐步獲得改善,而這種改善在相當程度上將抵消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根據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即非洲的人口膨脹尚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

在非洲各地區之間,人口再生產形勢有壹定的差異。北非與撒哈拉以南地區相比,經濟文化水平較高,故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低壹些;尤其是進入80年代以來,北非國家節制生育的工作初顯成效,突尼斯、埃及、摩洛哥三國已婚婦女中已有35~50%的人采取節育措施,致使出生率有所下降,1981~1991年間全區人口總數僅增長28%。而撒哈拉以南地區除南非、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等少數國家外,已婚婦女節育率均極低,上述10年間全區總人口因此猛增了43%。

除少數國家外,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為今世界上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的典型。1991年全世界出生率超過50‰的11個國家有10個在非洲,最高的馬拉維和烏幹達均高達52‰。撒哈拉以南各國在人口死亡率上的差距比出生率大,反映出不同的社會經濟環境。在非洲以外的所有國家中,1991年死亡率超過20‰的只有壹個國家(阿富汗),而在撒哈拉以南,卻多達6個,其中的幾內亞比紹,更高達23‰;而壹些社會經濟環境改善較快的國家,死亡率就低得多,如肯尼亞和毛裏求斯均只有7‰。由於上述差異,幾內亞比紹等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並不得高,壹般僅在20‰左右,相反,肯尼亞卻以38‰居於世界的最前列。目前預測,從1991年到2025年,世界總人口尚要增長0.6倍,非洲人口要增長1.4倍,而肯尼亞、科特迪瓦、盧旺達、贊比亞等國則將達到2倍以上。

非洲人口高速度增長的原因 人口再生產的規律主要取決於人們的物質生產方式,尤其是生產力發展水平。除此以外,壹些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因素也有影響。就非洲而言,人口的高速度增長除了有與其他發展中地區相似的背景外,還有本洲的壹些特殊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經濟因素方面,非洲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和傳統的以手工勞動為主的小農生產方式是導致人口高速度增長的主要因素。在這種狀況下,生產力的發展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而不是質量的提高,它直接刺激著人們的早婚多產。由於經濟落後,無力興辦必要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制度,生老病殘的供養只能依賴家庭成員,也促使人們產生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

(2)在政治方面,自各國獲得獨立以來,各項事業有了明顯的發展,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不少國家從增強本國的政治和軍事實力考慮,希望人口有壹個大發展。

(3)在社會因素方面,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廣大地區,不僅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民族和部族,而且農村在社會結構上長期保留著部落或村社制度,酋長、頭人們掌管著政治、經濟大權,他們為增強本民族、本部落、本村社的實力,也熱切希望人口不斷增多。典型的例子如尼日利亞。這個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計有250多個大小民族和部族,最大的是北方的豪薩族、南方的伊博族和約魯巴族,它們有著三足鼎立式的競爭關系。1962年該國進行了壹次人口普查,壹些南方的政治家曾希望南方的人口超過巨大的北方,這樣在議會的選舉、收入的分配等方面都有好處,當公布數字與此相反時,他們極感失望。並企圖否定普查數字。顯然,在這種情況下,要切實推進控制人口增長的計劃將是困難的。

(4)在婚姻制度和生育意願方面,非洲受傳統生產方式和伊斯蘭教等宗教因素影響,壹向具有結婚早,離婚少,生育率特高的顯著特點。女子在16~20歲時基本上都結婚了,從此進入長約30年的生育期,與其他各洲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非洲婦女的生育開始得早,結束得晚,總和生育率因此很高(1991年為6.1,最高的盧旺達為8.1,世界平均僅3.3),這壹點同人口年輕,育齡婦女比重大結合在壹起,直接導致非洲的高出生率。此外,在伊斯蘭教國家中,婦女極少參加經濟活動,也必然增大其生育率。

(5)非洲文化落後,文盲率極高,也妨礙了控制人口增長工作的開展,加上不少國家不重視對節育知識的宣傳,故已婚夫妻避孕和節育率很低,在撒哈拉以南的多數國家中,迄今仍只有1%左右,生育實際上完全處於自流狀態。

(6)非洲極高的嬰兒和幼兒死亡率(在撒哈拉以南,有1/5甚至1/3的兒童活不過5周歲)固然在壹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口的高速度增長,但另壹方面它又增大了人口出生率,原因就在於父母都有多生保險的心理,如在埃及,人口學家發現高出生率是同嬰兒高死亡率緊密聯系著的,很多父母因此就通過生8個來保證自己有5個子女。此外,嬰兒死後,中斷了哺乳期,母親就會很快懷孕。

(7)非洲存在著人口以及對勞動力的需求在地理分布上的不平衡,它造成了大規模不受國境線限制的人口遷移,客觀上減輕了壹些地區的人口壓力,從而降低了它們節制生育的緊迫性。

(8)目前幾乎所有非洲國家都把人口政策的側重點放在加強醫療保健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上,這樣做無疑是必要的,但必然因此出現較高的人口增長率。

人口增長過快給非洲帶來的消極影響 非洲大部分地區有著發展生產的良好條件。目前就整個非洲或多數國家來說,人口密度並不算太高,只要生產力得到了發展,豐富的自然資源得到了開發,非洲不僅可以供養比現在更多的人口,而且其生活水平會比現在大大改善。從非洲的現狀來看,經濟、文化都還相當落後,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還存在著種種矛盾和困難,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口問題,而是有其更深刻的歷史和社會背景,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不能就此認為人口是壹個無足輕重的因素,恰恰相反,我們認識人口狀況同生產力發展之間有著相互制約的密切關系。而在分析人口狀況時,除了數量、增長速度和構成外,還要重視生理素質、文化程度和勞動技能,只有這樣才能有壹個比較全面的認識。當壹個國家還處於發展階段,生產力比較落後,物質財富的積累還比較微薄的時候,人口數量過多,增長過快,人口素質又不高,就勢必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消極因素,有時甚至會形成尖銳的社會問題。應該說,目前的非洲在這方面是比較典型的。

自50~60年代大批國家相繼獨立以來,非洲在社會經濟發展上取得了許多成就。但另壹方面,人口狀況與之不相適應的矛盾也日趨尖銳,在某些國家,問題尤為嚴重,對此也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1984年1月,在第二次非洲人口會議上,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發表講話時說:“非洲人口無限制地增長將破壞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所做的壹切努力。”就十分明確地指出了這個問題。

非洲與人口增長過多過快有關的壹個首要問題是糧食短缺,糧荒嚴重。應該承認,近二三十年來非洲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狀況是不令人滿意的,多數國家雖有發展,但趕不上人口和對食品需求量的增長速度,少數國家連絕對產量也趨於下降,結果非洲人均占有的食品數量多年來壹直在減少。在60年代的前半期,非洲占世界谷物總產量5.21%,比殖民統治時期有了明顯上升(1934~1938年間占4.61%)。但此後因多種原因發展速度減慢,1969~1971年間為4.96%,1979~1981年間為4.47%。從1982年起,多年來罕見的旱災使許多非洲國家的農業生產受到毀滅性打擊,1983~1984年間谷物產量占世界的比重竟降至3.8%。拿這個數字同非洲人口占世界的比重11%相比,足見其差距之懸殊。近年非洲農業生產在大災之後有所恢復,但在1988~1990年間谷物產量亦僅占世界4.90%。

從人均谷物產量來看,1962年非洲為186公斤,每人每天有0.5公斤,基本滿足需求,這時全洲約55個國家和地區中谷物自給的有25個。1970年非洲人均谷物產量降至169公斤,1980年為151公斤,谷物自給的國家和地區亦減至10個。70年代初非洲每人每天平均攝入的營養比生理需求量低10~20%,70年代末已達到30~40%。到發生特大旱災的1984年,非洲人均谷物產量降至117公斤,比1962年減少了69公斤,或37%,致使全洲40%的人口陷於糧荒,數百萬人餓死,若不是國際上提供了大量緊急援助,情況將更為嚴重。1988~1990年間非洲人均谷物產量為138公斤,亦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數的四成。

應該指出,近二三十年來非洲包括食品在內的整個農業生產從總的看來是逐漸上升的,1990年與1961~1965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全洲食品生產指數上升了76.3%,與世界平均增長幅度相差並不大。但同期內非洲總人口數卻猛增了120%以上,致使按人均計算的食品生產指數下降了20%。相反,同期內世界人均食品生產指數卻上升了16.4%,非洲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不能不說是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因素之壹。

從各個國家來看,有不少情況甚至更為嚴重。以1990年與1960年相比,在有可比統計的48個非洲國家中,人均商品性食品生產指數下降的有36個;有幾個國家如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博茨瓦納、安哥拉、岡比亞、萊索托、莫桑比克、塞內加爾、蘇丹、烏幹達等,降幅竟達到1/3,甚至2/3;考慮到原來的消費或營養水平就不高,再經過這樣連續的大幅度的下降,問題就更加嚴重了。

為緩解燃眉之急,非洲國家除廣泛接受外國的糧食援助外,還不得不在外匯短缺的情況下大量進口各類食品,其中谷物總進口量由60年代的年均430萬噸猛增到1980年的1800萬噸,1984年更高達3062萬噸,1989年仍達2821萬噸,成為經濟上的沈重負擔。許多國家債臺高築,與此關系至密(1989年非洲谷物進口耗資59億美元)。

目前,非洲人口還在迅速膨脹,但農業生產因投資不足,自然災害頻繁等原因壹時還難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因此人們預計非洲的糧食問題還將繼續存在,其中谷物自給率自60年代初到1989年已由97%降至75%(大豐收的1985年亦僅為74%),預計本世紀末還將進壹步下降到50%。

非洲與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的有關另壹個突出問題是生態平衡日趨惡化。生態平衡問題固然有壹定的自然因素的影響,但人口增長過快帶來的壓力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原因之壹。生態平衡的惡化在非洲主要表現為自然植被破壞,土壤侵蝕,肥力耗減,沙漠擴大,以及自然災害愈演愈烈等。其中自然植被破壞是主要癥結,它的直接原因就在於因人口壓力過大以及開發利用不當所造成的濫墾、濫牧和濫伐。受生產力水平所限,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壹向盛行遷移耕作制度,每實際耕種1公頃土地就要有1~5倍甚至15~20倍的撂荒地供其輪種,對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破壞本來就很嚴重。當人口密度增大後,壹方面不得不縮短每塊土地的休閑期,其自然植被和天然肥力因此無法恢復;另壹方面不得不盡量擴大耕地面積,其代價就是森林和草原的破壞。牧民因人口增長的需要,也力求擴大畜群,造成草場放牧過度而日益退化甚至沙化,牧畜食草不足只能啃食灌叢樹木(主要是金合歡屬),使林木遭到破壞。此外,撒哈拉以南地區壹向以薪柴為基本能源,占了木材總砍伐量將近90%(世界平均不足半數),對森林的破壞也十分嚴重,這壹切都導致非洲森林面積的銳減。據統計,有的國家如科特迪瓦、多哥、岡比亞、尼日爾等在1974~1989年短短15年內,森林面積減幅均達1/3左右。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到本世紀末,西非、東非廣大地區內的森林就將所剩無幾,其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上述過程的結果之壹是非洲的沙漠化日趨嚴重,吞噬了大量的農田和草原(30~70年代的半個世紀內即達65萬平方公裏),迫使成千上萬的農牧民喪失家園,不得不流往異鄉,而這又進壹步加重了其他地區的人口壓力。壹個典型的例子是毛裏塔尼亞,在1960~1991年間,其人口由95萬猛增到210萬,而沙漠和半沙漠占國土總面積的比重亦由2/3升到98%,目前除首都努瓦克肖特壹隅之地外,全國其他地方都沒有水了,有的西方人士已就此悲觀地提出再過若幹年這個國家還能不能繼續存在下去的問題。

自然災害愈演愈烈也與植被破壞有著密切的關系,其中尤以旱災為甚。本世紀以來,非洲***發生過3次延續多年的特大幹旱,第壹次是1907~1916年,第二次是1940~1949年,而第三次自1968年開始,基本上沒有大的間歇,竟壹直延續到1987年,這是歷史上罕見的。在第三次大旱中,1968年西非撒赫勒地區的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減少了30%,1972年減幅達到45%,而到旱情達到頂峰的1984年,埃塞俄比亞的降水量竟減少了60%,由此足見災情之愈演愈烈。非洲壹些地區之所以壹再釀成使全世界震驚的嚴重糧荒,生態惡化不能不說是重要原因。

非洲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對社會經濟環境造成的其它消極影響還有不少,如由於要滿足大量新增人口的需求,減少了用於發展的資金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投資,影響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改善人口素質也很不利,而城市人口的過度膨脹在供應、就業、住房、衛生、治安等許多方面造成的問題尤為棘手。這類問題在發展中國家裏往往具有普遍性,這裏就不再贅述。

非洲政治發展概況

歷史上的非洲遭受了資本主義瘋狂侵略和掠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非洲國家政治陸續獨立,先後經歷了獨立初期的民主政治階段、壹黨制階段和民主運動三個階段。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社會不斷施加壓力和國內民主意識逐步覺醒,非洲國家的多黨民主化運動風潮不斷發展,民主自由度不斷提高,區域範圍也逐步擴大,發展多黨民主逐漸成為各國的***識,非洲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地位逐步提高。

當前非洲政治的主要特點,壹是聯合自強求發展。在解決國家沖突方面,非洲聯盟以積極姿態主動介入,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地區安全問題;在政治發展方向上,加強治理和推行良政已成為廣泛***識,非洲建立互查機制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各國的執政能力,為非洲經濟增長提供了保障。二是國際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53個非洲國家占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半數,擁有聯合國近1/3的席位,在聯合國外交中非洲國家的重要作用凸顯;“9?11”事件後,非洲在美國等西方大國外交政策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國際石油資源供求緊張的形勢,進壹步提高了非洲的國際地位。三是政治、安全形勢不斷改善。索馬裏新議會選出臨時總統,政局漸趨穩定;利比裏亞組成過渡政府,安全形勢日益穩定;蘇丹政府與南部反政府武裝簽署和平協議,為結束長達20多年的內戰掃清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