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現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
原文:
撐著油紙傘,獨自仿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壹個丁香壹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壹樣的顏色,丁香壹樣的芬芳,丁香壹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仿徨。
她仿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
像我壹樣,像我壹樣地,默默行著。
冷漠,淒清,又惆悵。
擴展資料:
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
詩歌描繪了壹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沈圖景,借此構成了壹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裏,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沈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仿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壹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後壹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於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在藝術上,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於音樂美的追求。詩中的“我”、“雨巷”、“姑娘”並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
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壹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復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音樂效果。
《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沈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壹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這些意象又***同構成了壹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壹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
這首詩裏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雨巷》是壹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詩。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壹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壹些,朦朧壹些,設法將真事隱去。
《雨巷》雖也有象征派的感覺,但它不帶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
《雨巷》這首詩,它的被隱蔽在“想像”裏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壹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子。
詩裏保留了壹些《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細雨等環境渲染和遊子對丁香壹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
壹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壹個層面上,我們從詩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百度百科-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