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絕大部分在海洋。
根據科學估計,地球上的水約為1.386億立方千米(km?),這是壹個巨大的數字。然而,絕大部分這些水都是存在於海洋中的鹹水,約占總水量的97.5%。鹹水雖然存在於地球的大部分區域,但對於人類來說,它不適合直接飲用或用於農業和工業。
淡水是地球上相對較稀缺的資源,只占總水量的2.5%。淡水主要存在於冰川、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大氣中的水蒸氣形式。其中,冰川和冰雪覆蓋的區域儲存了大約68.7%的淡水。地下水則占了淡水儲量的30.1%。湖泊、河流和大氣中的水蒸氣則只占淡水儲量的1.2%。
淡水的分布在地球上是不均勻的。有些地區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而其他地區則相對匱乏。例如,南美洲、亞馬遜流域和東南亞地區擁有大量的淡水資源,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等地區則相對缺乏淡水。這種不均勻的分布使得水資源管理成為壹個全球性的挑戰。
淡水資源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是維持生態系統的關鍵,也是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的基礎。淡水用於灌溉農田、生產食物、飲用水、發電、制造產品等多個領域。
由於全球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對淡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但有限的淡水資源面臨著過度開采、汙染、氣候變化和生態破壞等多重威脅。
海洋形成原因
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壹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壹邊繞太陽旋轉,壹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
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
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沈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壹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汽水合壹的圈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