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水均益簡歷 我只是個記者

水均益簡歷 我只是個記者

2014年是水均益新聞生涯的“而立之年”。

對於公眾而言,熟悉水均益是從1993年他加盟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開始的,那之後,他成為央視“名嘴”、公眾人物。但他從業新聞並不是開始於1993年,而是更早的1984年。那壹年,從蘭州大學畢業的水均益進入新華通訊社國際新聞編輯部,任編輯、記者,從此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至今已有三十年。

進入央視前,水均益做過兩年的新華社駐埃及中東總分社記者,這期間,他參與了對海灣戰爭的報道,是國內主流媒體首批赴戰地采訪的記者之壹。那時的水均益並沒有想到自己有壹天會成為國內著名的“戰地記者”和國際問題專家,並成為中央電視臺專訪國際政要的“第壹品牌”。

采訪過400多位政要名人

水均益讓很多同行羨慕的是他采訪了很多別人采訪不到的人。如果翻開水均益這些年的采訪筆記,妳會找到400多個國家元首和名人的名字―安南、潘基文、普京、克林頓、布萊爾……在水均益的新書《益往直前》中,他以自己采訪多國政要的經歷揭秘了很多“八卦”趣事,如普京整容、李明博怕“撞衫”、希拉克有禦用化妝師等。

對於這些令人艷羨的采訪經歷,水均益有著冷靜客觀的評述:“就是因為我代表的是中國國家電視臺,這個平臺給了我這樣壹個優勢,給了我很多的資源,讓別人對我高看壹眼。所以收獲這些榮譽的不是我,而是我代表的中國國家電視臺,通過這個平臺,我的采訪對象能把他們的信息傳遞給數以億計的中國老百姓。我其實采訪幾百位無所謂,主要是這個平臺給了我這個機會。”

參加戰地報道前曾寫遺書

戰地記者是水均益三十年新聞生涯中最重要的經歷。他曾多次深入戰地進行報道,而其中最引人關註的壹次則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水均益講述,2003年,他作為央視報道組的壹員前往伊拉克。臨行前,報道組成員每人獲得了壹份500萬元的保險,這既是對戰地報道的壹份保障,另壹方面也意味著他們隨時都可能遇到危險,水均益因此在臨行前還特別寫了壹封遺書給家人。

而對於這次戰地報道,對水均益影響最深的還是他飽受非議的“伊戰逃兵”事件。當時報道組按照上級的要求,遺憾撤離巴格達。而在網絡上,作為壹個“戰地記者”,水均益被人拿來與同行相比較,各種責難蜂擁而來。十年過去,回想起當時的那些非議,水均益說:“我們心懷壹種歉疚,既是對我們服務的職業的歉疚,又是對那麽信任我們的觀眾的歉疚。但是我們也很委屈,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只能撤退。所以回來面對網上那樣的言論時,我們幾個人選擇了沈默,但我們自己心裏清清楚楚、坦坦蕩蕩,我們該做的甚至於不該做的,全部做了。但有時候心裏還是很委屈,我記得當時跟朱軍喝過幾次大酒,我每次喝高了時,就像祥林嫂似的嘮叨:"哥們兒沒逃啊"。”水均益說,直到2013年他重返巴格達做伊戰十周年的報道時,才終於釋懷。

“白巖松是我的精神依靠”

作為當年從《東方時空》走出的“名嘴”,水均益與白巖松、崔永元等都收獲了自己作為新聞主持人最輝煌的職業理想和榮譽。而他們相互之間的扶持與攜手也被視為壹種難得的新聞情懷。伊拉克戰爭時,水均益與白巖松曾在央視的直播節目中有過壹次長達二十分鐘的連線報道,這被認為是世界新聞史上少見的現場連線水均益簡介,兩個人壹個坐在央視的演播室,壹個身處戰火紛飛的戰爭現場。水均益說:“小白是我的精神依靠,經常鼓勵我,其實他比我小,而且不是小半歲壹歲的,也可能是壹種相信,也可能是壹種依靠。”

然而,默契的兩人也曾經有過“矛盾”。作為兩個不同欄目的制片人,水均益和白巖松曾經同時選定了壹個選題,都想在自己的欄目報道,但是電視臺不允許兩個欄目做同壹個選題,於是領導決定讓二人自己商量。“但是我們互不相讓,到了站起來拍桌子說臟字的程度,馬上就要動手了,但突然間僵住了,我大腦裏閃了壹個東西,我們這是幹啥呀,我們是這麽多年的哥們兒,瞬間就理智了。”水均益回憶道。

網傳月薪26萬元太離譜

曾有壹度,網絡上流傳了壹份央視名嘴的收入榜單,水均益的月收入被認為是26萬元。這壹次,水均益首度澄清了關於自己收入的傳聞。水均益說,在2006年央視名嘴收入榜單剛出來的時候,寫的是他年收入(包括各種津貼、服裝費、化妝費等)近30萬元,因為當時算算自己的收入,年終考勤加獎金等加起來確實能拿到二十五六萬元,所以就默認了,沒想到榜單越傳越離譜,變成了月收入26萬元。

水均益說,這份榜單流傳出來後,他母親家的壹個親戚都打電話到他們家去借錢。“很多人認為我們可以代言做廣告,參加各種商業活動掙出場費。事實上,央視從來都是明令禁止主持人做任何廣告代言的,也不允許我們參加商業活動。”

本組撰文 本報記者 蘇莉鵬

照片由水均益提供

對話水均益

1.在不久前的馬航失聯報道中,壹些網友質疑中國媒體的報道實力,跟國外傳媒相比還是有壹定差距的。作為國際新聞報道元老級的人物,對這個問題妳怎麽看?

水均益:首先,這樣的評論我個人覺得基本上是事實,因為這些年雖然咱們中國的發展,包括改革開放國力的增強,使新聞媒體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作為壹個行業、壹個團隊,我們的新聞團隊和世界領先的新聞團隊是有壹定差距的,這是壹個事實。畢竟我們新聞起步的時間相對比較晚,真正在國際平臺上跟國外特別是西方媒體同臺競技的時間也不長。

反過來我覺得,如果就事論事的話,在這次馬航失聯的報道上,中國媒體在狀態、拼搏精神,包括挖掘新聞、對事件的追蹤等方面,還是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其實我們占有線索、資源的優勢並不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中國媒體承認這樣壹種現狀,安於這樣壹種現狀,這個問題還是要客觀來看。

2.當年《東方時空》的出現曾被認為是中國電視新聞的裏程碑,作為這個節目的主創人員之壹,妳現在對那段經歷還很懷念嗎?

水均益:二十年前,在《東方時空》帶動起的電視新聞改革浪潮中水均益簡介,我們每壹個身在其中的人,其實就好像處在壹段“ *** 燃燒的歲月”。那個時候,我們是亢奮的、投入的,甚至是瘋狂的。我們會為了壹期節目“24小時等妳”,吃方便面、睡辦公桌,沒日沒夜。為了讓節目好看,我們會挖空心思設計、策劃、推敲每壹個細節,通宵達旦開會、看片,在那個年代是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