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有著陽光笑容的小夥子,02年時剛滿20歲,小時候常常拍廣告的他演藝之路開啟於導演的慧眼識人:去加拿大讀經濟的彭於晏因外婆去世回國,被導演相中去拍電視劇就《愛情白皮書 》,他也因這樣的機會放棄了加拿大的學業。彼時臺灣刮起壹陣校園愛情熱潮,借著這股東風,這個劇集裏穿著寬松長褲,挎著壹個書包的陽光大男孩,和余文樂、楊丞琳壹起,譜寫著關於他們的友情和愛情。再回去看這個壹口臺灣腔、發型洗剪吹的青澀男孩,笑容和現在沒兩樣,只是當年的彭於晏,多了壹份屬於他那個年齡的活力與朝氣。
當年的彭於晏,就像《惡作劇之吻》裏的鄭元暢、《鬥牛要不要》裏的賀軍翔,所有人都以為他只是潮流造就的另壹個偶像型演員,因為他的表演和其他人相比並無明顯區別,配上他那張帥氣的臉,陽光偶像的名號就像是女演員被叫花瓶壹般,漸漸在人們心裏落了下來。他在演藝生涯初始階段也並未表現出十足的潛力,放在今天,或許也只能頂著“小鮮肉”的名號作揖陪笑。
04年,彭於晏抓住了內地發展的機會,接拍了當年很火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時至今日,91、92年出生的年輕人在KTV裏依然熱衷點唱該劇的插曲《逍遙嘆》,也因為這部劇,捧紅了劇中的主演胡歌,作為配角的彭於晏雖然也被觀眾贊賞,卻並未因這部作品大紅大紫,現在看來,也許這只是彭於晏的壹次嘗試,就像此後他在電影界所奉行的準則壹樣,希望嘗試不壹樣的角色,扮演不壹樣的人物形象。
04年之後,彭於晏在《海豚愛上貓》、《我在墾丁天氣晴》接連出鏡,而給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第壹部電影《六號出口》,而是在09年上映的愛情電影《聽說》,騎著摩托車送便當的天闊遇到了姐姐是聽障人士的秧秧,彼此都以為對方聽不見,由此引發的甜蜜誤會,就像臺灣街道兩邊的小吃店,壹個接著壹個。因為影片中需要用到手語,電影開拍前,彭於晏拜聾啞人士為師,刻苦學習了兩個月手語。也許因為這部電影,人們開始喜歡上這個年輕人,但也不再覺得他只是有副好皮囊。時隔6年,這部電影才在大陸公映,談及那段時光,彭於晏說拍電影時正值個人的經紀糾紛,他把《聽說》當作最後壹部電影來看待,影片在臺灣上映後,彭於晏接到票房過千萬的消息,“我當時正在開車,經紀人打電話給我,說票房破壹千萬臺幣了,我壹邊開車壹邊哭,因為我從來沒有電影破過壹千萬。”
也正因為這樣的經歷,彭於晏對角色越來越投入,那種專註於壹件事的內心體驗也許是鎂光燈以外的重心所在。可以說,《聽說》讓人們真正認識了彭於晏,他也由此被更多的圈內人所認識,《翻滾吧!阿信》的接拍對彭於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片中難度極大的體操動作需要彭於晏親自完成,自認體育天賦尚可的他也還是花了6月的時間學習體操基本動作,吊環讓彭於晏的手受了不少折磨,磨破皮起水泡循環往復。在宜蘭,他每天十幾個小時的練習,練到最後,連教練都稱贊道:“幸好妳沒有入體操行,不然獎杯都被妳拿走了。”最終在電影裏,彭於晏壹流的身材做著行雲流水的體操動作,讓人感慨付出便有回報的同時,也驚嘆於他對角色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今天回頭去看這樣的電影,如果演員自身形象氣質和劇中人物並不相似的話,演技也無從談起。為了電影所做的準備,也不僅僅是耍帥和裝酷,彭於晏似乎是把定義為“電影人”,而非時尚偶像或是潮流明星,對職業的理解也不再是拍戲然後收工,而是從前期為靠近角色形象所做出持續艱辛的努力開始,全方位沈浸在電影角色中,把最好的狀態獻給電影。
11年之後,彭於晏越來越多地在大熒幕上露面,《分手合約》、《寒戰》、《激戰》、《破風》,直到最近大熱的《湄公河行動》。在愛情片裏,他可以是含情脈脈的癡情男生;他去練了大半年的肌肉線條完美地被收錄在體育電影裏;學了泰語的他換了壹個又壹個形象,扛著幾十斤重的裝備奔跑在東南亞密林裏。陪在他身邊的是張家輝、張涵予這些演技派的中年男演員,而在電影世界裏壹路橫沖直撞的彭於晏似乎想要告訴我們這樣壹個事實:從F4時代踏入演藝圈的臺灣青年,對他那張帥氣面龐帶來的尖叫和愛慕似乎沒有多大興趣,全身心投入電影給他帶來的成就感才是他竭盡所能的動力來源。
提及F4,讓人覺得他們依然是時代的偶像;提及如今活躍於電視電影的壹幫所謂“小鮮肉”們,依然是演得支離破碎,不忍多看。原本以為只有壹張帥氣面龐的彭於晏,慢慢由青春片裏的小男生進化到為正義出生入死的軍人。在《湄公河行動》裏,站在影帝張涵予的身邊,彭於晏和他的前輩既是合作,也是學習。這個已過而立卻不斷在電影之路上奮進的電影人,有朝壹日或許也會像身邊的張涵予壹樣,拿到屬於他的影帝頭銜。
我們拭目以待。
潛心時間·?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光影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