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八年級上《新聞兩則》課後題答案

八年級上《新聞兩則》課後題答案

壹、整體把握

渡江戰役1949年4月20日晚開始,6月2日結束,戰役關鍵是開始後的三四天。在渡江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刻,毛澤東親自撰寫《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及時報道戰況,給全國人民和全軍將士以極大鼓舞,對於瓦解敵軍鬥誌,鼓舞我軍士氣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裏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麽激動振奮!

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壹千余華裏。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沖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的進展,列表如下:

時間

兵力

渡過兵力

中路軍

安慶——蕪湖

20日夜——21日夜

30萬

30萬

西路軍

九江——安慶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2/3

東路軍

南京——江陰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大部

主體部分還分析了中西兩路敵軍毫無鬥誌的原因,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被自己玩弄的和談陰謀瓦解了鬥誌。

這篇新聞,氣勢磅礴。毛澤東作為全軍統帥,匯總各路戰況,全面報道渡江戰役,反映了整個戰役的磅礴氣勢,表現了恢宏的氣度。

這篇新聞,語言準確精練,鏗鏘有力,書面語和口頭語相穿插,相得益彰。

二、問題研究

1.怎樣把握這篇新聞的諸種要素?

新聞的要素,也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新聞比較簡短,把握新聞六要素也不難。只要把六個要素化成六個問題,閱讀的時候留意這六點,壹點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舉例來說,讀到“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心裏懸著六個問題,就會註意:人物?中路軍30萬人。時間?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時內。地點?安慶、蕪湖線。原因?要渡江。經過?突破安慶、蕪湖線。結果?渡過三十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壹般新聞作品的各種要素不像這樣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壹致的。養成留意要素的習慣,讀別的敘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節內容了。

這篇新聞,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就要分別把握各種要素。

2.謀篇布局探究:為什麽按中、西、東的順序敘述?西路軍與東路軍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的,為什麽先說西路軍,再說東路軍?分述三路戰況,為什麽又能壹氣呵成?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作戰,所以先說。西路軍和中路軍所遇敵情壹樣,敵軍抵抗甚為微弱,而東線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所以西路接著中路說,合在壹起,可以議壹議。最後說東路激戰,文勢也湧起高潮。

這篇新聞的主體,三路三個層次,看三個層次的銜接,就可以悟出全文壹氣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從時間說起,中路壹層開頭是“二十日夜起”,西路壹層開頭是“二十壹日下午五時起”,這樣並列,層次分明,又緊相銜接。說了西路戰況之後,又合起來有所議論,議論最後壹句是“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壹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壹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話題從“西面”轉向“東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轉到了下壹層。可見,作者是很註意壹層與壹層之間的銜接的,所以全文流轉順暢,壹氣呵成。

3.語言探究:作者譴詞造句是怎樣做到準確精練,鏗鏘有力的?

準確,首先是用詞準確。例如,“沖破”與“突破”詞義有所區別,“沖破敵陣”“突破安慶、蕪湖線”“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都運用得準確。又如,東面防線經過整天激戰,敵軍壹部分被殲滅,另壹部分被擊潰,不是壹概說殲滅,或者壹概說“擊潰”,而是說“我已殲滅及擊潰壹切抵抗之敵”。

壹個詞往往還有程度的差別,有時需要說明程度,表達才算準確。例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加上“較為”二字就十分準確。而湯恩伯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加上壹個“很”,可見他驕傲自負的心理。

必須明確交代的地方,壹點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後面還註明“不含”,也是為了明確。

語言的精練、鏗鏘,有兩點值得註意。壹是能用單音節的詞不用雙音節詞。電文要求極端精練,軍事用語更要求斬截有力。二是適當采用文言詞。例如,“至發電時止”斬截有力,如果寫成“到發電文的時候為止”,就拖沓了。又如,“現已占領”不說“現在已經占領”。這類例子還很多。

這篇新聞許多語句很文氣。例如,“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誌,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但是說到國民黨官兵的情緒,又非常口語化,“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壹、整體把握

南陽,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我軍解放南陽,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標誌蔣軍走上了節節敗退的道路,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道路。毛澤東親自撰寫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壹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誌。

這壹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

第壹層,是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是背景資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壹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壹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

成績主要有三項。第壹,恢復和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創立了七個軍區,極大地擴大了老根據地。

第二,殲滅了大量的國民黨正規部隊,發展了我黨武裝力量。

第三,糾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確的策略,孤立了敵人,鞏固了根據地。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淩雲前途黑暗。

讀這壹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壹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二、問題研究

這壹則新聞,為什麽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壹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南陽解放,是南線人民解放軍壹年多來取得偉大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南陽解放之日正是總結壹年多來偉大勝利的最好時機。另壹方面,總結壹年多來的戰績,也可以說明蔣軍為什麽棄城南逃。

練習說明

壹、閱讀新聞,要註意它的六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試分別理清這兩篇新聞的六要素。

設題意圖是讓學生運用新聞六要素知識整體把握兩則新聞的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壹千余華裏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占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占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壹切抵抗之敵,占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淩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占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幹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二、閱讀新聞,還要註意它的結構的五個部分,即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導語是新聞開頭的第壹段或第壹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主體是新聞的軀幹,它用充足的事實表現主題,是對導語內容的進壹步擴展和闡釋;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背景和結語有時可以暗含在主體中。說說《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什麽,從哪幾方面總領了全文;它的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壹起的。

本題傳授新聞結構知識,要求運用知識,就主要的兩點具體分析壹則新聞。

其導語是開頭兩句:“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壹千余華裏的戰線上,沖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這壹導語從渡江作戰兵力、戰線(即渡江區域)、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主體部分分三個層次,分述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作戰情況。第二層次開頭說時間,“二十壹日下午五時起”,與第壹層次開頭“二十日夜起”相並列。第二層末的議論說到戰犯湯恩伯二十壹日到蕪湖督戰,說到督戰原因:“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壹線。”接著以嘲笑湯恩伯的口吻說:“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壹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這壹句在二、三層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三、朗讀兩則新聞,然後聯系上下文,比較下邊每組中的兩個句子,說說哪壹句好,為什麽。

①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越過安慶、蕪湖線,到達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渡過三十萬人。

②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

(提示:註意從詞語含義的差異上體會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①結果就在二十日那壹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壹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提示:註意比較語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②我們在所有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提示:註意從語言的生動形象性上比較。)

本題引導學生用比較的方法揣摩遣詞造句,三個小題分別從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導學生細心品味,以增強語感,更好地學習語言。

第壹小題,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敵軍防守,我軍殲滅或擊潰守敵,沖破敵陣。用“越過”表現不出經過戰鬥。“渡至”比“到達”含義豐富,有橫渡與到達兩層意思,且文字簡潔有力。“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時間明確,且含渡江迅疾,作戰順利之意。用“***”字不能表達這些意思。

第二小題,②句好。“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壹天”,有嘲諷意味,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倘說“結果就在二十壹日那天”,毫無感情色彩,且與上壹句“二十壹日”重復。

第三小題,①句好。語言生動形象,森林的形象,枝葉茂盛的形象,生機勃勃,富有氣勢。

教學建議

壹、既要從文體上抓住新聞的特點,又要從題材上抓住戰爭的主題。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傳統課文,以往都放在新聞通訊單元,教學中往往只註意新聞體裁特點。本單元是以戰爭為主題組元的,新聞的特點要抓住,戰爭的主題也要抓住。

抓住新聞特點,與把握新聞內容是相輔相成的。講新聞結構的五個部分,既要講全,又要突出重點,重點應該抓住導語。

正像《中國***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所指出的:“中國革命的勝利,主要是依靠我們黨所領導的完全新型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人民軍隊,通過長期人民戰爭戰勝強大敵人取得的。”學習兩則新聞,應該引導學生提高三個基本認識: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偉大的奇跡;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二、適當介紹背景資料。

前壹則新聞,需介紹整個渡江戰役的概況,後壹則新聞,需介紹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概況,特別是轉入戰略進攻之後的概況。背景資料壹介紹,新聞中許多內容就容易弄清楚了。例如前壹則新聞說到的和平協定,後壹則新聞說到的蔣介石調整兵力部署的種種舉措,知道了背景,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了。

三、要引導學生從兩則新聞的特色中學習創新精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總括千裏戰線,大氣磅礴。《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兩則新聞都有特色,要引導學生鉆研,汲取營養。

有關資料

壹、新聞的壹般知識

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壹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每則新聞在結構上,壹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語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後二者是輔助部分。標題壹般包括引題、正題、副題;導語,壹般指“電頭”後的第壹句或第壹段文字,用來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實,使讀者壹目了然;主體,隨導語之後,是消息的主幹,是集中敘述事件、闡發問題和表明觀點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聞的關鍵所在;結語,壹般指消息的最後壹句或壹段話,是消息的結尾,它依內容的需要,可有可無;背景,是事物的歷史狀況或存在的環境、條件,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常插在主體部分,也插在“導語”或“結語”之中。

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應迅速,語言簡明準確。

新聞的寫法: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節選自《中學語文課文研究信息集》初中第四冊,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轉入戰略進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軍連續發起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給國民黨反動派以致命的打擊。為了獲得喘息的機會,以便卷土重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總統,支撐殘局,並大搞和平談判的陰謀。在這歷史的緊要關頭,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為新華社寫了壹篇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已經是確實無疑了,國民黨反動派看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範圍的勝利,已不能用單純的軍事鬥爭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陰謀。我們不能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卷土重來,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國***雙方談判,我方提出8條21款,限蔣介石20日前表態。20日南京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談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壹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人民,保衛中國人民領土主權的獨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軍即執行最高統帥的進軍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東至江陰,長達壹千華裏的戰線上,發動了渡江戰役,國民黨反動派慘淡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壹觸即潰。23日晚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宣告國民黨反動派政權的覆滅。

(出處同上)

三、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

新華社長江前線二十二日二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二十壹日已有大約三十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鬥於二十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著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鬥誌,紛紛潰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二十四小時,三十萬人民解放軍即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鬥,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出處同上)

四、《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寫作特點

(壹)依時敘事。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是按時間順序安排的。這樣安排,場面雖大,但大而不亂;內容雖多,但多而不雜。

(二)詳略得當。報道各戰線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對東路軍的戰況寫得比較詳細突出。這是因為敵人的防線比較鞏固,其次“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更重要的是,這壹地區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直接關系到能否包圍敵軍,解放南京。因此在報道我軍進展時,和中西兩路軍有幾處不同,壹是較具體地寫了戰鬥情況;二是更詳盡地寫了戰果。

(三)敘議結合。在報道中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壹段簡要的議論,指出我軍之所以取得勝利的原因,壹是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二是國民黨的廣大官兵壹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這種議論既交代了我軍取勝、敵軍失敗的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讀者進壹步了解了整個國民黨反動派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從而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四)去粗取精。對如此場面廣闊史無前例的偉大戰役,應報道的內容本來很多,諸如事前如何準備,臨戰如何動員,戰士們如何摩拳擦掌,廣大工農群眾又如何積極支前等等,但作者卻僅僅選擇了最能表現這場戰役基本情況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時間、地點、人數、戰績以及勝利原因,余則不及。這固然是“新聞”體裁的特殊需要,但也體現了作者善於撮要記事的功力。

(五)語言精練。新聞報道對語言的要求很高,特別是對重大事件的報道,語言必須準確精練,當然還要鮮明、生動。這篇新聞稿在這方面是個典範。在報道敵我遭遇戰時,中路和西路我軍所遇之抵抗,用“甚為微弱”四個字來概括;而東路則用“整天激戰”來概括。在報道我軍戰果時,用詞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軍占領的是“廣大南岸陣地”,並“正向南擴展中”。東路軍占領的則是幾個縣的“廣大地區”,同時著重報道了江陰和滬寧線(鎮江無錫段)兩個戰略要地,要塞用“控制”這個動詞,十分準確地表明它不僅是被占領,而且被我軍操縱,正因為如此,長江才能被“封鎖”。

(出處同上)

五、《中原我軍解放南陽》背景資料

這則新聞說,“去年七月,南線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實行英勇的進軍”,又說到“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的攻勢”。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第壹年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1947年6月底,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以主力壹部挺進中原,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外線大量殲滅國民黨軍;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裝堅持內線作戰,收復失地。10月1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號召全國人民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戰爭第二年,解放軍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攻克大批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城市,為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軍連續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