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兩個小時讀了不到壹半,已經改變了些原有的認知並增加了些新的思考、看問題的角度。這就拿來與大家分享。不廢話,直奔主題。
?
首先序言有這麽壹段話深深的吸引到了我:不吃前兩個燒餅,只吃第三個燒餅也吃不飽。不閱讀很多糟粕,也沒有能力發現精華。
?
這與之前常說的:人生該走的彎路,壹步都不會少。相當的異曲同工哇。在這信息多成災的時代,平時讀到的都是些糟粕,然而只有妳讀到真正的好東西時才能意識到這壹點。
?
書中有這麽壹個例子,我認為拿它來說明講故事的重要性屬實恰當:
?
有壹封呼籲給非洲兒童捐款的募捐信。而這封信有兩個版本:
?
第壹個版本列舉了壹些翔實的統計數字:馬拉維有三百萬兒童面臨食物短缺;安哥拉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就是四百萬人,被迫遠離家園,等等。
?
第二個版本說妳的全部捐款會給壹個叫諾奇亞( Rokia )的七歲女孩。她生活在馬裏,家裏很窮,時常挨餓,妳的錢會讓她生活更好壹點,也許妳的捐款能幫好她獲得更好的教育和衛生條件。
?
研究者問受試者願不願意把壹部分報酬捐給非洲。結果收到第壹個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 1.14 美元,而收到第二個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 2.38 美元。
?
據說是斯大林說的, “殺死壹個人是悲劇,殺死壹萬個人是統計數字”。
?
還有壹個書中引用的觀點很接地氣:
?
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壹種是 “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壹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
?
絕大多數人是律師思維,只會接受與他們已有觀念相匹配的信息。
?
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
微博,微信我不喜歡妳我拉黑妳啊,妳也不用跟我辯解、扯皮、罵我,拉黑,多簡單,世界都清凈了,但也變得越來越極端 ……(這樣不好)
?
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甚至只跟與自己誌同道合的人交流,那麽就會形成壹個 “回音室效應”。網絡時代,把原本不可能相知的壹群人聯系起來,隨時間進化,每壹撮人都有自己壹派的觀點,並趨向於老死不相往來,而成功者恰恰是他們的紐帶,活成壹個矛盾體,我覺得這才是這個時代正確的活法。
?
萬維鋼老師在書中提到他想在 ipad 上刻下這兩句英文來時刻提醒、貫徹自己的行為:
?
Consume deliberately.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
?
翻譯成人話,就是我在篇首根據自己的理解送給大家的那句:持續的自我叠代,才能脫變成更好的自己。
?
後來又列舉了概率論裏的常識思維:隨機,誤差等念,稍微理性壹點的人都知道在有壹紅壹白兩個球的袋子裏抓出了 100 次紅球後下壹次出紅球的幾率還是 50% ,不贅述。
?
這壹點,文科生要學習理工科的思維,不要想當然,感覺下壹次出白球的幾率總會大那麽壹點,哈哈。
?
讀完這本書的前半部分我可以想用這麽幾句話來概括萬維鋼老師的思想:
?
做壹個清醒的人,清醒指的是不盲從,能獨立分辨是非對錯;能找到信息的源頭而不是獲取別人 n 次加工後的產物。比如妳自己通過研讀各項經濟指標來判斷現在的房價是否過高,通過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最靠譜,畢竟還是自己做的飯香嘛,壹個道理;要培養直接讀論文、讀數據的能力,唯有自己努力獲取更為真實的信息後才能不被別人輕易說服(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