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告訴我,在他讀書時,只有壹本破舊的書,那書,可以陪伴他好多好多年。不僅如此,百姓的生活十分貧窮,上學要走蜿蜒的山路;農民們每天要起早貪黑地照顧農田;就連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也得辛苦地工作。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是何等的悲慘!改革開放凝聚了全人民的心血。姐姐說,以前人們大多都是走路,城市裏才有摩托車啊,自行車啊等等。但是現在的農村,有了以前沒有的摩托車,自行車,甚至還有了三輪車,而城市裏更是到處是車。馬路上車挨著車,顯得十分擁擠。在現在的社會,即使是壹個打工妹,也免不了要肥的。她們都是吃快餐什麽的,可是妳想得到嗎,以前連2元錢的面都吃不起,人總是瘦瘦的。現在,人們整體富有了,誰還會骨瘦如柴呢?
改革開放那年,媽媽正是21歲,她還對我說,以前她家有5個孩子,家中又沒有錢,她是最小的壹個,爸爸媽媽都非常喜歡她,只好餓著其他的姐姐,給她和壹個小哥哥吃糧食。現在,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還算過得去,比以前好多了。就連請清潔工,壹個月就可以掏出7、800元來付錢。21世紀的人真是幸福!
改革開放,為中國立下了大功。是改革開放,才讓中國13億人口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是改革開放,讓中國未來的炎黃子孫創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圍!我們要感謝鄧小平爺爺,是他,讓我們中國沒有了戰爭,沒有了“反革命派”,和平壹片,幸福壹片!
或這個
因為自己是從農村裏走出來的,根在農村,所以,壹直關註著農業、農村和農民。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30年,我忽然想起盤點我們家自1978至2008年間的變化,目的有三:
第壹,總結。我們的變化中也許隱藏著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規律。
第二,溫故。溫故而知足,多想想自己艱苦的過去,人生的幸福感會強烈些、持久些。
第三,檢討。30年過去,彈指壹揮間。人生短暫,30年做壹次檢討,應該對自己日後需要什麽、舍去什麽更明晰。
1、人口比較。
1978年,我們家有8口人,分別是:祖父、祖母、父親、母親、我、妹妹、兩個弟弟。
2008年,我們家還是8人,分別是:母親、我、妻子、女兒、弟弟、弟媳、侄兒、弟弟。
人口變化:1979年祖母去世,1982年父親去世,1990年祖父去世,1990年繼父到插門來我家,2002年繼父去世。1988年妹妹出嫁,1995年我結婚,1997年我育有壹女,2003年弟弟結婚,2005年弟弟育有壹子。
2、戶口比較。
1978年,我們家8口人全部是農村戶口。
2008年,我們家8口人,有6口人是城市戶口,2人是農村戶口。其中,我因為考取大學,戶口遷移到城市,我妻子本身是城市戶口,女兒隨妻子落戶;弟弟、弟媳、侄兒因為在城市買房,戶口從農村遷到城市。
3、文化程度比較。
197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小學五年級,其次是母親和妹妹,小學3年級。
2008年,全家最高文化程度是我和我妻子,都是碩士,其次是弟弟、弟媳,都是中專。
4、收入比較。
1978年,我們家有兩個半勞動力,父親算壹個,母親算壹個,我輟學算半個。父親壹天掙10個工分,母親壹天掙7個工分,我壹天掙4個工分,全家壹天***掙21個工分。我們村當年壹個工分值6分錢,也就是說,我們全家當時月收入37.8元,年收入453.6元。我們家是村裏有名的超支戶。
2008年,我和我妻子,年收入超60萬元,弟弟和弟媳,年收入20萬元,還有壹個弟弟在農村,年收入1.2萬元,***計81.2萬元以上。
5、資產比較。
1978年,我們家有三孔(連)祖傳的土磚黑瓦房,價值應該在1000元以內,還有壹件也是惟壹的壹件電器——手電筒。
2008年,我們家在鄉下蓋有兩幢房子,壹幢四孔(連)兩層約400平米,壹幢兩(連)兩層約200平米,還有42畝土地,其中40畝土地是我承租的,兩畝土地是村裏分給母親和其中壹個弟弟的。我們家(包括弟弟、弟媳)在城市裏還擁有8處以上房產和宅基地,3輛小車,10臺以上電視機,20臺以上空調,5臺以上冰箱,6臺以上電腦,7部手機等,其他家用電器基本是壹應俱全。
6、基本物價比較。
1978年,豬肉0.78元/市斤,大米0.12元/市斤,油條0.04元/根。
2008年,豬肉10元/市斤,大米2.00元/市斤,油條0.5元/根。
7、生活、醫療保險比較。
1978年,大米、豬肉憑票供應,家裏人多勞動力少,經常吃不飽飯。有壹首打油詩這樣寫道:“走近妳家門,青粥壹大盆,端起妳家碗,碗裏照見人......”就是我家當時生活的寫照。家裏人無醫療保障,祖母的病、父親的病就是沒有錢治療,或醫療水平限制,最後過早地離開人世。
2008年,物價有所上漲,但對我們的生活沒有多大影響。壹是我們掙錢的能力仍處於上升,家庭購買力沒有下降;二是,我們對雞鴨魚肉海鮮相對少吃,蔬菜水果買得多;三是,外面應酬減少,健身喝茶時間多。
我、妻子、女兒除了國家的醫療保險外,自己還辦了相應的商業保險。弟弟、弟媳、侄兒或辦理了城市醫療保險,或辦理了商業保險。母親和另壹個弟弟,在農村參加了合作醫療。另外,我還為母親和另壹個弟弟購買了壹定數額的重疾險。
8、家庭和睦比較。
1978年,家裏雖然很窮,但父母很少吵架,壹家人和和睦睦。1982父親去世時,母親35歲,守寡10年,壹個人含辛茹苦地照料祖父、撫養我們兄妹,從來沒有打罵過我們兄妹,壹家人窮並快樂著。
2008年,兄弟們依舊以母親為中心,對母親孝敬有加,婆媳關系也很好。母親在城市、農村兩頭住,自得其樂。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說,窮人的孩子更應該善待咱的爹和媽!
我們家是農村的最普通的壹戶,也是村裏最窮、最可憐的壹戶,多年享受村裏困難戶照顧政策,近30年,我們家在我們鄉鎮的變化應該是最大的。
我的經驗和體會可以歸納四個:
第壹,我上個世紀80年代通過考學,離開了農村,進入城市,而且,始終沒有忘記在老家,還有吃不飽飯的母親和弟妹。我的人生屬於現實主義,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讓壹家人有飯吃,有地方住。
第二,國家改革開放,社會飛速發展,給農村進入城市的孩子提供了多種創造財富的機會。只要妳能付出,只要妳能堅持,壹定會有收獲。
第三,善待自己的父母,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善待自己的妻子兒女,壹定會有善報。
第四,名利權色,不過是浮雲。人生短暫,知足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