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的歷史22:傳統文化對生命的蔑視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
李贄(字卓吾)是我國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驅者之壹,他的“童心說”在近五百年來的作家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最先鮮明地肯定了人的欲望的權利,認為“人之所欲”,自古皆然。
李贄所提倡的“個性自由、官民平等和男女平等”,按理說,他所評點的《水滸傳》應該有慈悲的導向(佛性),保護婦女和兒童(人性),可是他卻朝著相反的方向進行批評,崇尚《水滸》中的暴力,欣賞暴力之下的血腥趣味,對當世和後人產生了極為惡劣的影響。
在《水滸》第五十回中,李逵在攻打祝家莊殺人無數之後,也宋江也覺得過分而不給記功。
黑旋風笑道:“雖然沒了功勞,也吃我殺得快活。”
對此,李贄在行間批道:妙人,妙人,超然物外,真是活佛轉世。
李贄把李逵當作活佛,當作天真爛漫的孩子,因此,自然也即會把他的殺人遊戲當作兒戲,把他的兇殘當有趣味,竟欣賞起這種殺人慘劇來。
我們且看其在七十三回的評點:
李逵把那漢子先壹斧砍下頭來,(行間批:佛)提在床上,把斧敲著床邊喝道:“婆娘,妳快出來。若不鉆出來時,和床都剁的粉碎。”婆娘連聲叫道:“妳饒我性命,我出來。”卻才鉆出頭來,被李逵揪住頭發,直拖到死屍邊問道:“我殺的那廝是誰?”(眉批:李大哥也仔細,奇!奇!)婆娘道:“是我奸夫王小二。”李逵又問道:“磚頭飯食,那裏得來?”婆娘道:“這是我把金銀頭面與他,三二更從墻上運將入來。”李逵道:“這等骯臟婆娘,要妳何用!”揪到床邊,壹斧砍下頭來,把兩個人頭拴做壹處,再提婆娘屍首和漢子身屍相並,李逵道:“吃得飽,正沒消食處。”就解下上半截衣裳,拿起雙斧,看著兩個死屍,壹上壹下,(行間批:趣。)恰似發擂的亂剁了壹陣。李逵笑道:“眼見這兩個不得活了。”(行間批:趣。)插起大斧,提著人頭,大叫出廳前來:“兩個鬼我都捉了。”(行間批:趣。)
李贄這種欣賞殺人暴力、蔑視生命的思潮並非個案,而是民間普遍心態。
《水滸傳》中的殺人魔王李逵
盡管我國自古以來壹直有“人命關天”的說法,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從官方到民間對人命的態度壹直都是很漠視的。
我國是農耕大河文明,古代能夠創造大量的物質財富,能夠承載大量的人口。當人口承載到壹定程度,壹旦出現大範圍的兵亂和自然災害,那麽中國面對的就是災難,中國人也就在這周而復始的循環中養成了漠視生命的習慣。
在統治者的心裏,百姓和雞啊狗啊豬啊沒任何區別,統治百姓就是“牧民”,而且堂而皇之地寫進了典籍之中,比如《管子》的第壹篇即是《牧民》,並在裏面提到“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在《淮南子》中也有這樣的言語“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不塞其囿垣,使不野心,系絆其足,以禁其動,而欲修生壽終,豈可得乎?”
既然“民”和禽獸無什麽區別,那統治者當然不會把百姓的性命看得有多重要,正如那個主編《淮南子》的淮南王劉安所說,主人哪有不愛自己的家畜家禽的道理,普通百姓家少壹只雞都會心疼,都會千方百計地給找回來,但又哪有主人不吃自己所養的禽獸的道理呢?
如果這只是統治者的心態也就算了,畢竟高高在上,可以視小民百姓為禽獸。可實際上,百姓也是將別人當作禽獸的,必要之時可以任由殺戮的。而民間似乎對這種行為還很是欣賞,千萬別以為這是筆者的胡言亂語,這種思潮還得到了壹些思想家的肯定。
上面所說的李贄就是其中的壹例。在這樣的思想指引之下,我國民間對殺人魔王項羽推崇備至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西楚霸王項羽從滅秦開始,直至四年楚漢之戰的結束,項羽都從未停止過屠城殺降。據史籍記載,項羽屠城殺降以及坑卒多達五次,分別是襄城屠城、城陽大屠殺、新安大屠殺、鹹陽大屠殺、破齊大屠殺。另外還有壹次未遂的外黃大屠殺,因為壹個小兒的巧言,很是巧妙地吹捧了壹下項羽,項羽興奮之余就放了這壹城百姓。另外,項羽還坑殺了降卒二十余萬。其所到之處,都是壹片狼籍,生靈塗炭。
項羽也是壹個殺人魔王,卻很少有人對他的濫殺無辜的行為加以譴責
可以這麽說,項羽之所以敗亡,盡管其性格占據了很大的因素之外,這樣的濫殺無辜也是其主要敗因之壹。劉邦當然不是什麽仁厚君子,但他明顯要比項羽愛惜小民百姓的生命,這也是其得天下的壹個重要因素。
可是奇怪的是,歷朝歷代的士大夫們對殺人魔王項羽卻是推崇備致,為其敗亡扼腕嘆息。司馬遷在《史記》中將項羽和傳說中的聖君“舜”相提並論,認為項羽是舜的後代。筆者總覺得有些不倫不類,傳說中的“舜”仁德,以愛惜民力而著稱,而項羽則是濫殺無辜、殘暴不仁。將他們二人相提並論,實在是對小民百姓生命的壹種蔑視。也許在太史公眼裏,小民百姓的生命根本不值壹提吧!
無獨有偶,這樣的蔑視生命的傳統在《三國演義》中也有所體現,在第十九回中,劉備敗給呂布,匹馬逃難,壹日,投宿於少年獵戶劉安家。劉安久聞劉備大名,壹心想好好招待劉備,欲尋野味供食,壹時竟不能得,於是殺掉他的妻當菜給劉備做飯吃。劉玄德饑腸轆轆,不疑有他,乃飽餐壹頓。
劉備後來才知道自己所吃的是人肉。但奇怪的是,劉備竟然沒有責怪劉安,反而認為其是壹位義士,心中非但沒有壹絲壹毫的不安,反而很是感動。曹操也和劉備持同樣的想法,在得知此事後,命人賞賜劉安黃金百兩。
號稱仁德的劉備也沒有對劉安殺妻的行為加以譴責,反而認為其是義士
劉安殺妻,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得到了“義士”之名,還得到了大量的金錢的賞賜,真是名利雙收。劉備是作者心中的仁君,既然劉備都對劉安的行為持如此肯定態度,《三國演義》的作者的態度必然也是如此。由此可見,在作者心目中,人命這東西,真的是可以不當回事的。這也體現了我們傳統文化中對“人命”的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