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壹所不知名的工科大學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中頻頻獲獎?為什麽壹群普通本科生幾年就拿到了131的創新專利——
在近日由國家知識產權局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外觀設計專利大賽”上,在省級和國家級設計競賽中獲得10獎項的安徽工業大學“創新能力試點班”學生劉峰憑借作品《組合家具》獲得銀獎,成為安徽省唯壹壹項專利。這個學生擁有17項國家專利,其中13項授權學生再次成為校園裏的“科技之星”,學校的“創新能力試點班”也真的很“好看”。
早在1995,安徽工業大學就開展了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與研究,在大學生中推行創新與人文素質教育。2001年,學校決定選擇試點學院,系統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開設“創新能力試點班”,采取以創造力系列課程為載體,課外科技活動為主渠道,人文素質教育為核心,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創新基地為支撐,以“五個壹”培養和“三個壹百”活動為重點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五年來,機械工程學院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班的學生做了4萬多個小創意、小觀察,提交了360多項專利申請,授權131項專利。平均每個人的讀後感、讀後感、筆記都在5萬字以上,有的甚至超過654.38+萬字。
學校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開設創造力開發與訓練、創造心理學、發明與專利、創造工程學、發明與創造技法案例分析等六大系列創造力選修課,系統學習創造力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意識,要求實驗班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堅持“每天壹個想法,每天壹次觀察,每周壹次交流,每學期壹次創新,每人壹項專利”(“五個壹”訓練)的活動。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生參加專題報告、講座、科技作品、商業計劃書競賽、網頁設計競賽、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等形式的競賽,將計入教學計劃中創新教育實踐學分。以課堂教學為重點,開發大學生創造力,即有選擇地將創造技能訓練與課堂專業教學內容相結合,要求教師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鼓勵教師間跨學科,在第二課堂實施科研活動導師制,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和激勵機制,使師生的創新科研成果與教學實踐相得益彰。
創新的本質是人文精神的體現。五年來,學校在試點院校——機械工程學院和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積極開展人文素質教育,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制定了《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方案》,選擇“讀百本名著、看百張名片、唱百首名曲”的“300”工程活動作為切入點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為每個學生建立了素質教育檔案。要求每個學生每年閱讀四本以上的名著,把自己每年讀過的名著填入素質教育評估書中,並做筆記。每年評估壹次,每年開設相關選修課203門。學校電影院每周六放兩張中外名片,從2001開始,每學期放60多張名片給學生看。
在推進創新教育的實踐中,他們還總結出壹系列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的不同性質,引入了聯想、對比、案例、互動、自學-講授、五步教學法(指導、自學、講授、討論、實踐)等教學方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精神、鍛煉實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試點班依托創新實踐基地,讓學生在第二課堂上自己構思完成圖紙或加工工藝,自己完成加工、裝配、調試,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大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五年來,試點班學生申請專利365項,至今已授權131。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校創新能力試點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產生了明顯的效果,在壹定程度上具備了“人人講創新、無時無刻不在創新、處處創新”的濃厚校園創新文化氛圍。近年來,學校還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體系,以“挑戰杯”科技作品和商業計劃書兩大系列競賽為龍頭,以數學建模、機械創新競賽、結構設計競賽、學術報告和專科競賽為主要內容,以激發學生創新欲望、培養創新意識、促進創新實踐、產生創新成果為主線。在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奧林匹克”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中,該校學生屢創佳績。在與全國近300所高校、近萬名大學生的激烈競爭中,安徽工業大學排名15,與清華等名校站在同壹陣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