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喜歡旅遊用文言文

喜歡旅遊用文言文

1. 描寫旅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柳宗元《小石潭記》原文: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譯文:從壹個小丘向西走壹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的聲音,很像人們身上佩戴的配飾發出的聲音。心裏感到高興,砍壹個竹子,開辟出壹條小道,沿著路走下去,看到水潭,潭水格外清涼。

石頭的底,靠近岸邊,石頭有些部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的高地、小島、巖石等型裝。數目青青翠翠,遮掩著經絡,互相纏繞著,參差不齊、隨風飄動,潭中的魚兒遊來遊去,壹百多條,陽光照下來,魚的影子映在巖石上,壹動不動,忽而又遊向遠處,來來往往,好似與遊玩的人們相互取樂。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伐竹取道、旅遊看山看水,通過描寫景物抒發當時的心情。)2、歐陽修《醉翁亭記》節選: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譯文: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散去,雲彩攏過來,山裏或暗或明,山林中早晚的美景,野草開花了,散發出芬芳的香氣,樹木枝繁葉茂,形成壹片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水面底下去,石頭露出來,四季景色不同,樂趣無窮。(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壹篇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歐陽修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醉翁亭記描寫知州的秀美景色。)

3、範仲淹《嶽陽樓記》節選: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譯文:我觀看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在洞庭湖。

遠處是山,吞吐長江的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壹天裏天氣變化,氣象萬千。這就是嶽陽樓的景色,前人記述已很詳細了,向北是巫峽,向南面是瀟水和湘水,來往的詩人對匯集到這個地方,賞景抒發心情吧?(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邀,寫《嶽陽樓記》)4、王羲之《蘭亭集序》節選: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譯文:這天,天氣晴朗,清新,風兒暖和,歡暢,擡頭看,天空大無邊,向下俯瞰,地大物博品類豐富,遊玩開懷暢快,盡情享受音樂樂趣,實在多快樂呀。

(東晉時,王羲之與友人,今天浙江紹興蘭亭寫的詩。)5、王安石《遊褒禪山記》節選: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譯文:從這裏向下有壹個山洞,平坦而空闊,山泉流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是前洞,山上五六裏有個洞,幽深樣子,打探深度,就是喜歡探險的人也未必走到盡頭,就是後洞。

( 北宋王安石在回家途中遊玩了褒禪山寫的遊記。)6、袁宏道《滿井遊記》節選: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

高柳夾提,土膏微潤,壹望空闊,若脫籠之鵠。譯文:22日天氣暖和,與幾個友人出東直門,到滿井。

柳樹很高,位於堤旁,土地濕潤,以往空闊開朗,好像是天鵝。(慢井是明清時北京近郊的壹個風景區,作者袁宏道寫的壹篇記遊小品。)

7、錢謙益《黃山遊記》節選:山極高則雷雨在下,雲之聚而出,旅而歸,皆在腰膂間。每見天都諸峰,雲生如帶,不能至其冢。

久之,滃然四合,雲氣蔽翳其下,而峰頂故在雲外也。鋪海之雲,彌望如海,忽焉迸散,如鳧驚兔逝。

山高出雲外,天宇曠然,雲無所附麗故也。譯文:黃山很高,雲從山中湧出,旅遊壹番又回到山中,都在山腰間,望見山峰,白雲似飄帶,不能達到頂峰,過了壹段時間,雲氣彌漫,遮住天空,山峰在白雲上,鋪展開雲朵,望去就像天海,壹下子又散開,好似野鴨和兔子,頃刻間跑得無影無蹤,黃山聳立在雲層外,天空遼闊,雲無所依。

8、柳宗元《小石城山記》節選: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譯文:從西山路口壹路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向下,有兩條道,壹個朝西,走過去什麽也沒有,壹個是偏北方向走到東,不到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擋住,積石橫檔在路盡頭。

(柳宗元到永州擔任司馬後,旅遊時寫的。)9、蘇軾《記承天寺夜遊》節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譯文:月光灑在庭下,好像積滿了清水壹樣透明。水中的海藻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蘇軾描寫了黃州旅遊的景色。)。

2. “請人去旅遊”用文縐縐的古文怎麽說

今吾欲踏江遊河,觀天地之秀麗,覽山川之壯闊,可願隨之? 引古典故 1.旅行遊覽。

南朝 梁 沈約《悲哉行》:“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唐王勃《澗底寒松賦》:“歲八月壬子旅遊於蜀,尋茅溪之澗。”

宋無名氏《異聞總錄》卷壹:“臨川畫工黃生,旅遊如廣昌,至秩巴寨,卒長郎巖館之。” 明吳承恩《著》:“東園公初晉七袠,言開曼齡,是日高宴……會有京華旅遊淮海浪士,聞之歡喜。”

《人民文學》1981年第3期:“旅遊事業突起後,就有人在半山寺開設茶水站。” 2.謂長期寄居他鄉。

唐賈島《上谷旅夜》詩:“世難那堪恨旅遊,龍鐘更是對窮秋。故園千裏數行淚,鄰杵壹聲終夜愁。”

唐尚顏《江上秋思》詩:“到來江上久,誰念旅遊心。故國無秋信,鄰家有夜砧。”

明文徵明《枕上聞雨有懷宜興杭道卿》詩:“應有旅遊人不寐,淒涼莫到小樓前。” 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孔宥函司馬》:“廿載邗江路,行吟動值秋……旅遊復何事,飄泊問沙鷗。”

[1] 基本概念 旨在提供壹個理論框架,用以確定旅遊的基本特點以及將它與其他類似的、有時是相關的,但是又不相同的活動區別開來。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艾斯特定義,1942年,瑞士學者漢沃克爾和克拉普夫。

旅遊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壹種現象及關系的總和。這些人不會因而永久居留,並且主要不從事賺錢的活動。

字根 旅遊(Tour)來源於拉丁語的“tornare”和希臘語的“tornos”,其含義是“車床或圓圈;圍繞壹個中心點或軸的運動。”這個含義在現代英語中演變為“順序”。

後綴—i *** 被定義為“壹個行動或過程;以及特定行為或特性”,而後綴—ist則意指“從事特定活動的人”。詞根tour與後綴—i *** 和—ist連在壹起,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壹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Tourist)。

3. 有沒有壹些比較好玩的古文啊

給妳壹個最好玩的古文。

(註:全文只有壹個音)

羿裔熠,邑彜,義醫,藝詣。 熠姨遺壹裔伊,伊儀迤,衣旖,異奕矣。熠意伊矣,易衣以貽伊,伊遺衣,衣異衣以意異熠,熠抑矣。

伊驛邑,弋壹翳,弈毅,毅儀奕,詣弈,衣異,意 逸。毅詣伊,益伊,伊怡,已臆毅矣,毅亦怡伊。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貽伊,伊亦貽衣以毅。

伊疫,囈毅,癔異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毅詣熠,意以熠,議熠醫伊,熠懿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熠驛邑以醫伊,疑伊胰痍,以蟻醫伊,伊遺異,溢,伊咦。熠移伊,刈薏以醫,伊益矣。

伊憶毅,亦囈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異,噫,縊。 熠癔,亦縊。

翻譯如下:

後羿的後人熠,寄居在彜人聚集的地方,他的醫術精湛,由於經常給當地人免費治病而受到尊重。熠的姑媽留下了壹個女兒叫伊,伊美麗出眾,著裝打扮也極為漂亮,別有壹番風情。熠對伊心意已久,知道她喜歡漂亮的衣服,便托人做了件衣服送給伊,伊確對熠送的衣服不屑壹顧,把衣服轉送給了別人,以示自己對熠並無好感,熠為此萬分苦惱。

伊為了躲避熠,決定移居別地,壹日她來到壹處陰涼的地兒,遇到了下棋的毅。毅正凝神對著棋盤思量,此人精通棋道。毅衣著怪異,舉止灑脫。毅開始教伊下棋,伊的棋藝也日漸精湛,伊感到與毅在壹起非常開心,伊愛上了毅,而毅也深深地愛上了伊。

數日後,伊與毅下棋。毅把自己的寵物——蜥蜴送給了伊,伊把自己做的衣服送給了毅。可好日子不長久,伊幾天後病倒了,昏迷中呼喚著毅的名字,這種病非常古怪,毅無計可施,聽著伊痛苦的 *** ,毅也痛苦不已。

毅知道熠的醫術高明,為了救伊,他去求熠,希望熠能治伊的病。熠仍深愛著伊,便要挾毅,對毅說:要我救伊可以,妳要答應我壹件事,永遠地離開伊。毅答應了。

熠來到了伊居住的地方,確診伊是腸胃有問題,用螞蟻制成的藥醫治伊,伊開始吐出腹中的汙穢物,滿地都是,伊的氣色稍稍好了。 熠把伊挪到壹個幹凈的地方,然後出去割壹種薏草取回來後醫治伊,伊的病在熠的細心照料下終於好了。

伊開始思念毅,夢中常呼喚毅的名字。 熠告訴伊,毅已永遠不會再見她了,他願意永遠地照顧伊,陪伴伊。可伊並不願意,壹個是永遠離她而去的情人,壹個是她並不愛的救命恩人,無法面對如此矛盾痛苦的現實,最終自縊(上吊)而死。熠痛苦之極,也隨之自縊。

4. 求關於遊記類的文言文(原文+譯文)

始 得 西 山 宴 遊 記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艹伐〕,窮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裏,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壹。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然後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誌。是歲元和四年也。

譯文 自從我成了受過刑辱的人(如同說罪人,作者被貶),居住在此州(永州),經常恐懼不安。在那間暇的時候,就緩步而行,無拘無束地遊覽,每天與那些同伴登上高山,入深林,沿著迂回曲折的溪澗壹直走到它的盡頭。

幽僻的泉水、古怪嶙峋的巖石,沒有壹個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達。到後就撥開野草,倒盡壺裏的酒喝盡為止。

醉了又互相靠在對方身上躺下,躺下便做夢。心裏有所向往,連做夢的情趣也是壹樣的。

醒後就起來,起來就回家。認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特姿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因為坐在法華西亭(法華寺西面的亭臺),了望西山,才指著西山覺得它不同尋常。於是令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雜亂叢生的荊棘灌木,焚燒茂密蕪亂的野草(茷:草葉多),壹直清除到山的最高處才停止。

攀援著登上山,兩腿伸直岔開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狀,這是古人不講禮貌或適意自得,無拘無束的壹種坐姿)而玩賞,那麽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突露嵯峨的樣子、深陷低窪的樣子,有的像蟻封(螞蟻洞口旁邊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

看上去似乎只有尺寸般大小的景物,實際上已遠在千百裏之外,(遠處的山川景物全都)聚集收縮,堆疊在眼下,沒有什麽能隱藏的。縈繞著青山,環繞著白水,極遠的地方與天交接,向四面望去,都是壹樣的。

(先登高遠望)然後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土丘等同。(這是何等)遼闊廣大啊,仿佛已與整個宇宙間的浩氣融合為壹,哪裏還能找到它的盡頭?悠然自得地與大自然相交遊,而不知道它的盡期。

拿起酒杯來倒滿酒,東倒西歪,疲乏無力地進入醉境(頹然:形容喝嘴酒時東倒西歪,疲乏無力的樣子),不知道太陽落山了。灰暗的暮色,從遠處來到,來了什麽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

思慮停止了,形體消解了(形容超然忘我的壹種感覺),與自然萬物渾然融為壹體(冥合:不知不覺中結合在壹起)。然後才知道我過去不曾遊賞過(意謂:過去的遊算不上真正的遊),真正的遊賞從這壹次才開始。

所以為這次遊賞寫成壹篇文章(為:動詞謂語,這裏是寫的意思)(誌:記,記載下來稿。這壹年,是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四年。

小 石 城 山 記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壹西出,尋之無所得。

其壹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木麗〕梁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

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

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

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壹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

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予未信之。譯文:從西山路口壹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壹條向西,走過去尋找風景卻毫無所得;另壹條稍為偏北又折向東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壹條河流截斷了,有壹座石山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

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墻和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壹塊好象堡壘,有壹個洞象門。從洞往裏探望壹片漆黑,丟壹塊小石子進去,咚地壹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懷疑上帝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上帝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湊的中原地區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的蠻夷之地,即使經過千百年也沒有壹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

那麽上帝果真沒有的吧?有人說:“上帝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