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峰山烈士陵園
安峰山烈士陵園位於江蘇省東海縣城西南約16公裏處,於1994年2月動工興建,1998年基本完成,同年4月對外開放。占地面積693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300平方米。陵園中主要包括安峰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東海縣革命烈士紀念館、安峰山阻擊戰烈士紀念碑等。其中東海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於1996年落成,面積560平方米,有圖片246楨、文字資料10余萬字、實物52件、簡介218張、題字33幅。為緬懷先烈,激勵後人,圓老壹輩革命家和人民群眾的夙願,縣政府於1994年在安峰山上興建烈士陵園。從東大門入口處拾級而上,依次步入陵園六個功能區,即:紀念瞻仰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遺址區、烈士墓區、遊憩區、恭祭區;可供參觀者遊覽十景,即:柱、雕、牌、廊、堂、館、林、墓碑、亭、塔,到達恭祭廣場。陵園內藥草繁花簇擁著高30.472米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紀念塔,蒼松翠柏掩映著錯落有致的東海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春夏秋冬,全國各地群眾時常來謁陵、瞻仰,緬懷英雄業績,表達崇敬心情。
烈士陵園大門南側豎壹花崗巖石柱、柱上鑲嵌著直徑為1.2米的安峰山烈士陵園園徽,園徽圖案為青松和花環,象征著為國捐軀的400名革命烈士英靈與世長存。
東海縣民政部門決定對安峰山烈士陵園進行改造與升級,並作為重點工作列入2014年民政工作計劃。
黿通寺
安峰山圓通寺地處東海縣南部安峰鎮境內安峰山西麓,北鄰安峰水庫,環境優美。黿通寺又稱“黿墩廟”,位於安峰山西博土丘上,始建於明朝末年,清光緒年間重修。長年香火旺盛,號稱“千僧寺”,毀於民國戰火和“文革”時期。恢復寺廟建設可增加本地的旅遊景點,推動當地的旅遊發展。 2007年6月7日,省宗教局同意籌備重建東海縣安峰山圓通寺。10月1日,大雄寶殿破土動工,2009年底近28米高的大雄寶殿和兩座偏殿已建成,佛像已引入(***投資1500萬元)。2010年造像藝術研究中心破土動工。其建築風格以具有古樸、淳厚的唐代建築風格為主。山門面南,大殿3間,左右各有廂房5間,之間附以走廊。屋頂以青瓦覆蓋,屋角處展檐如飛,使寺廟在莊嚴中顯得高昂,在恬靜中顯得生機勃勃。
神仙鋪
傳說有壹位神仙到人間查探民情,飛到安峰山的上空,居然也被這人間美景所吸引,不由自主飛落在山上,並在壹塊巨大的美麗的山石上休息,欣賞完美景方才戀戀不舍的離去。他所休息的山石上卻留下了他的臥跡:石頭上有壹個長巢及兩個膝蓋的痕跡,傳說是神仙留下的臥跡,當地老百姓曰其為:神仙鋪。 聖人樹
安峰山附近有壹財主信風水,後由風水先生覓得壹寶地,寶地上有棵小樹,臨其萌,受其佑,出才子。財主遂在此建宅,幾年後,財主家果然出了秀才,若幹年後,秀才又高中狀元,這棵古樹於是就被當地人尊稱為聖人樹。
安峰山水庫(湖濱公園)
安峰鎮在中心路西側、安峰水庫南岸規劃了占地15000平方米,總投資11000萬元的湖濱公園,建成後擁有包括中華美德、休閑旅遊、青少年教育、餐飲娛樂等四大主題廣場和中心休閑小島五大功能區,將成為群眾休息、遊覽、鍛煉、交往,以及舉辦各種集體文化活動的大型休閑場所。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亞洲第壹井)
位於安峰鎮毛北村,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是繼前蘇聯和德國之後第三個超過5000米的科學深鉆,也是全世界穿過造山帶最深部位的科學深鉆,該工程建成了亞洲第壹個深部地質作用長期觀測實驗基地,也是亞洲第壹個大陸科學鉆探和地球物理遙測數據信息庫,亞洲第壹個研究地幔物質的標本巖心館和配套實驗室,使我國超高壓變質帶和地幔物質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是我國有史以來最深的科學鉆井,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鉆井。項目利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首創的“螺桿馬達-液動錘-金剛石取心鉆進技術”,首次在堅硬的結晶巖中成功鉆進5158米,取得了5118.2米的巖心和氣流體樣品。通過這次科學深鉆,我國科學家獲得了壹系列創新成果,揭示了板塊會聚邊界深部連續的物質組成、超高壓變質區的深部物質組成;證明了地質歷史上曾發生的板塊攜帶巨量物質俯沖地幔深處的壯觀地質事件,以及發生在700萬~800萬年前的重大裂解事件;標定了結晶巖地區典型的地球物理場;提出了地殼分層拆離的多重性和穿時性“深俯沖-折返”新模式。
項目已經獲得了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出版了多部專著,發表了300余篇論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壹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5年間到鉆探現場進行合作研究或訪問的國際同行接近200人次,近3萬人參觀考察現場;2002年被評為公眾關註的中國十大科技事件;2004年科鉆中心榮獲全國五壹勞動獎狀,2006年被兩院院士評為十大科技進展之壹;***培養博士生有50余人,碩士生60余人,所建立的長期觀測站已成為東海縣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的實施,揭開了我國地質科學研究新的壹頁,對於探索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發展大陸動力學理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同時建立的適用於深孔硬巖惡劣條件的新型鉆探技術體系,也使我國的鉆探技術水平上了壹個新臺階。
安峰鎮以打造“紅色旅遊”精品為抓手,樹立“抓旅遊就是抓機遇、抓旅遊就是抓發展、抓旅遊就是抓經濟、抓旅遊就是抓環境”的理念,突出主題,長遠規劃,積極整合地方旅遊資源,實現人文景點與自然景點、文物景點與非文物景點、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遊相關產業發展相得益彰,形成旅遊區、旅遊線路、旅遊景點有機結合的紅色旅遊發展格局,帶動地方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該鄉啟動“紅色旅遊”以來,旅遊總收入15萬元,帶動飲食等服務性收入30萬元,招商引資1000萬元。鎮黨委、政府還從“大旅遊”的遠景目標出發,註重把“紅色旅遊”融人到傳統的觀光遊、休閑度假遊之中,深挖歷史文化底蘊,發展自然生態景點。根據相關典故、傳說重修“神仙鋪”、“飛來石”、“八角琉璃井”、“黑烏牛”、“黿通寺”等10大景觀,形成支撐“紅色旅遊”景區的骨幹框架;還根據安峰境內特種花卉園區、安峰山事件烈士陵園、江蘇省第二大人工水庫等旅遊優勢,認真編制遊客喜愛的“賞特種花卉壹觀安峰山景——瞻仰歷史紀念館——遊安峰水庫湖心島——品嘗無汙染鮮魚——看亞洲第壹科鉆井”旅遊線路。整個旅遊景區的設計與建設把山水風光、鄉村野趣融為壹體,讓遊客感受到“登小山大享受”,體驗到“山在水中、樓在山中、人在林中”的優美境界。同時,該鎮還主動與周邊鄉鎮形成互動合作,積圾創新、開發旅遊項目,增強教育基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促進安峰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