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也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祥地。在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中,上海總工會宣告成立。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上海總工會組織工人群眾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權進行了頑強的鬥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總工會動員和組織全市職工投入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改變國家壹窮二白的落後面貌、為上海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1955年上海總工會改稱上海市工會聯合會,1959年又改稱上海市總工會。上海市總工會是上海工會的領導機關,每五年壹次的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總工會領導班子。上海市總工會第十壹屆委員會由109人組成,設主席1人、副主席6人、常務委員17人。上海市總工會屬轄區、縣、局(產業)工會、市直屬大型企業(集團)工會和直屬機關工會***136個,全市基層工會組織***覆蓋10.31萬個企業,會員約450萬。市總工會機關內設13個部(處)室、下屬23個直管單位。
上海工會在市委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奮發有為,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認真貫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指導方針,發揮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國家政權重要的社會支柱作用、職工利益代表者和維護者的作用。在推進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上海工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堅持圍繞“組織起來,切實維權”的工作要求,進壹步突出和履行工會的維護職能,依法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積極為廣大職工說話辦事;積極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在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參與地方政府立法和執法監督中,發揮民主參與、民主管理的作用;在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大力推進職工素質工程,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學知識、學科學、學技術,引導廣大職工爭當知識型職工,加快工人階級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職工隊伍的整體素質,為上海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在協助政府促進就業,實施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中,加強源頭參與,廣泛開展職工互助互濟活動,深入實施“送溫暖和再就業工程”,幫助職工解決後顧之憂。
上海市總工會重視發展與國(境)外工會的友好交往,先後同日本、意大利、美國、俄羅斯、韓國、德國、越南、法國、希臘、澳大利亞、丹麥、挪威、瑞典、埃及、印度、英國和西班牙等17個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的有關城市工會和產業工會建立了友好往來和交流合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