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近5月,正值“春荒”。50多歲的楊榮華坐在自家破敗的小木屋前,孤身壹人,無所事事,滿目茫然。
楊榮華是湖南省新化縣水車鎮金龍村農民。出生至今,貧困與他如影相隨,他已有半年多沒吃肉了,“擂巴菜”是每天的主食。所謂“擂巴菜”,就是不放油的青菜加上鹽,然後搗碎,用以下飯。冬季,他缺乏禦寒的棉衣;春天如期而至,免去了凍餒之苦,但四處漏雨的房屋,又成為他最大的煩惱。
在金龍村,像楊榮華這樣的“單身貧困戶”還有20多人。這裏峰嶺層疊,山路崎嶇,到鎮政府走壹趟要多半天。不僅經濟落後,而且信息閉塞。楊榮華沒讀過書,幾乎沒看過電視,更不知互聯網——但他卻知道,新化縣是“國定貧困縣”。
確如他所知,在1994年,新化縣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此後,各項扶貧資金源源而至。據新化縣財政局統計,截至2006年,該縣***獲專項扶貧資金總計5.37億元。加上縣政府各部門所獲“對口扶貧”資金,總額超過10億元。
但是,中央和地方的14年扶持,並未改變新化縣的整體貧困。截至目前,該縣尚有7.8萬赤貧人口,沒有壹家產值上億元的工業企業,人均GDP不抵全國平均的四分之壹,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的壹半,縣鄉負債高達13.62億元,每年財政開支的三分之二靠上級補助。
新化縣是中國596個貧困縣的縮影。新化縣14年扶貧的歷程,折射出行政化扶貧的低效和重重問題,促使人們對扶貧理念和扶貧模式進行反思。
繁榮與貧困
2008年1月底,正值農歷年末,冰雪雨凍災害襲擊新化縣。壹場政治“地震”同時襲擊新化:婁底市委常委、曾任新化縣縣委書記的謝文生,因涉嫌經濟問題被省紀委“雙規”,旋即被檢察機關逮捕,立案調查。此前不久,原縣財政局局長陳程南亦被立案調查,據稱陳涉嫌挪用扶貧款為其親屬“買選票”。
兩人落馬,給新化縣官場帶來恐慌,也引發各方面對新化縣最大的資源——扶貧資金去向的關註。隨著相關調查的深入,新化縣扶貧資金使用亂象漸現,現行扶貧投入體制因此受到質疑。
新化縣位於湖南省中部偏西,至宋朝方歸附中央管轄,因系“王化之新地”得名“新化”。1949年後,新化縣所轄冷水江工業區獨立設市,財源大減;後因修建柘溪水庫,該縣16.5萬畝良田被淹沒,加上後來的毀林開荒,新化縣壹蹶不振。
新化縣現有人口130余萬,是湖南省第壹人口大縣,也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其中農業人口占近90%。據該縣統計公報,2005年,新化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536元,是當年全國平均水平的47%。14年的扶貧並未使新化縣形成支柱性產業,也沒有建立起持續有效的減貧機制。在壹些貧困山區,農民依然靠天吃飯,未能擺脫“豐年脫貧,災年返貧”的輪回。
但是,與全縣的整體貧困相比,新化縣城卻隨處可見豪奢的景象。2008年初,《財經》記者在新化縣采訪時看到,新建的縣委大樓和廣場相當氣派,縣直機構門前的公務用車豪華氣派,廣本、豐田、別克等應有盡有。該縣扶貧辦領導的用車,也價值20多萬元。
新化縣政府壹位官員告訴記者,幾乎所有的縣直單位“壹把手”在縣城都有兩三套房產、數個商業店鋪。
隨著新縣委政府大樓的建成,新城區開發如火如荼。新化縣領導對此甚為自豪。據當地領導介紹,新化城區未來將擴大壹倍。知情者說,新城區開發主要由政府各部門帶動,縣政府各局均往東遷,新辦公樓也壹棟比壹棟氣派。
新化縣巨大的城鄉反差,是對“開發式扶貧”方針的拷問:數額巨大的扶貧資金,都用到了哪裏?績效如何?
爭來“貧困帽”
新化縣成為國家扶貧重點縣始於1994年。
1986年,為了有針對性地消除貧困,中國政府決定每年投入壹定的財政資金,輔之國有銀行貼息貸款,重點扶持全國最貧困的331個縣,解決其財政困難,幫助這些貧困縣發展。同時,各省也確定相應的省級扶貧重點縣,投入相應資金。
當時,新化縣周邊的縣市都在爭當“小康縣”、“百強縣”,但新化縣時任領導層卻有著不同的“誌趣”,決定爭取“國定貧困縣”。為此,該縣於1988年成立扶貧辦,專門負責該項工作,楊國吾成為首任扶貧辦主任。
早已退休的73歲的楊國吾告訴《財經》記者,要成為“國定貧困縣”,首先要當上“省定貧困縣”。為了搜集資料,他當上扶貧辦主任後,穿著草鞋下鄉調查,撰寫過六七十萬字的調查資料,向上級反映新化縣的貧困。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9年,新化縣如願以償被定為湖南省扶貧開發重點縣,楊國吾也被譽為“頭號功臣”。知情者告訴《財經》記者,時任縣長獲知此消息後,興奮地說:“新化縣由五等公民上升到四等公民,今後還要繼續當三等公民、二等公民。”
接下來是爭取“國定貧困縣”。新化縣多方努力。首先,縣有關部門發現紅七軍長征時曾途經新化,便借此申報“革命老區縣”,為爭取“國定貧困縣”增加籌碼。
其次,走“上層路線”。據楊國吾回憶,有壹次,他聽說國務院扶貧領導小組壹位領導正在湖南懷化開會,便立即和新化縣領導壹起,雪夜驅車數百公裏,淩晨4點趕到,在該領導住處翻鐵門而入,棉衣也被劃破。他穿著露著棉絮的棉衣匯報,領導非常感動。
再次,借媒體造勢。1993年,經過新化縣多方努力,某中央級媒體發出內參《新化縣50多萬農民不得溫飽》,獲得了當時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人的批示。這份內參及領導批示,是此後新化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的關鍵因素。據記者了解,經高層領導批示後,新化縣隨即獲得各方面的扶持。當時湖南省主管副省長專程赴新化縣現場辦公,給新化縣帶來總額上億元的“真金白銀”。
1994年,國務院決定把“國定貧困縣”增至592個。此時大多數基層領導也已發現,“國定貧困縣”意味著無償的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還有諸多優惠政策。壹時間,“國定貧困縣”資格成為稀缺資源,競爭激烈。由於此前做足了“功課”,新化縣搶得先機“脫穎而出”,如願成為“國定貧困縣”。
楊國吾向《財經》記者回憶:“當時我在北京守候消息。半夜1點,我從國務院扶貧辦壹位處長家得知好消息後,冒著鵝毛大雪,跑步壹個多小時,回到地下室旅館,告訴壹同駐京活動的副縣長。我們倆又高興又激動,抱頭痛哭。”
按照中央要求,凡“國定貧困縣”都要有壹個中央部委“對口扶貧”。當時,全國592個貧困縣都想爭奪財政部的“對口扶貧”。激烈角逐中,新化縣最終勝出,爭取到財政部“對口扶貧”,長達七年。
楊國吾告訴《財經》記者,他曾被國務院扶貧辦壹位熟識的處長稱為“老叫花子”。不過,楊國吾並無不快。他解釋說,對方如此措辭,他不覺得是諷刺,而認為含有對他執著工作的肯定。
退休後的楊國吾也沒有閑著。他還時而進京,去中央部委為新化縣爭取到“全國水土保持重點縣”、“全國生態建設重點縣”、“全國農業綜合開發試點縣”等七頂帽子。楊國吾說:“每壹頂帽子都意味著至少數百萬元的資金。”
扶貧款成為“唐僧肉”
有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名號,新化縣等於種上了壹棵“搖錢樹”。14年來,新化縣獲得的財政扶貧資金和因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而獲得的政策性傾斜扶持資金總計達十幾億元。
按照現行扶貧政策,中央對“國定貧困縣”的扶貧資金主要有兩類:壹類是發改委系統掌握的“以工代賑”資金,重點用於貧困地區修路、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小流域治理等,以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另壹類是“扶貧辦定計劃、財政部門撥款”的發展資金,該資金由財政部門與扶貧部門會商後發放,重點用於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科技扶貧等。
新化縣成為“國家級貧困縣”後,除了縣扶貧辦、以工代賑辦掌握的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還能獲得扶貧貼息貸款。全縣農業、林業、水利、交通、教育、財政各個部門都能借此得到各類扶貧資金。
據楊國吾介紹,這些扶貧資金名目繁多,多的高達數千萬元,少的也有數萬元。
這些財政扶貧資金,通常由各政府部門掌握、立項、實施、驗收。但由於缺乏來自扶貧對象和社會公眾的監督,缺乏獨立的機構評價扶貧績效,這些資金更容易被浪費,甚至或被擠占、挪用。
《財經》記者在新化縣采訪時,獲知大量扶貧資金被低效使用的案例。如1996年至1998年,新化縣所獲果苗購置扶貧款高達3600萬元。這些資金分批分期下達到縣扶貧辦、山地開發辦、林業局等部門後,各部門自行其是,購進的果苗五花八門,大多數都沒有成活,成活的也不掛果。14年來,雖然有中央和省級重點扶持,新化縣至今找不到稍成規模的經濟林和果樹林,甚至連橘子等南方山區常見的水果都要從外地輸入。新化縣號稱規模為10萬畝的藥材基地,其實也不足2萬畝。
扶貧技能培訓是另壹例證。據記者了解,新化縣每年獲得100多萬元針對貧困農民的技能培訓費。但記者調查發現,該縣五所扶貧定點培訓學校,均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也不具備從事三年以上勞務技能培訓的資格。
記者在該縣梅山職校采訪時看到,該校系租用縣農機學校壹樓的三個房間,分別掛著“實踐操作室”、“餐廳”和“辦公室”的牌子。其中,實踐操作室不足30平方米,簡陋的水泥竈臺上,擺著十個銹跡斑斑的爐竈。很難想象,兩年來這裏竟然“培訓”了400名廚師。但就是這樣簡陋的學校,每年獲得的扶貧培訓經費高達60萬元。
在新化縣瑯瑭鎮白雲村,村民對記者反映,2007年,瑯瑭鎮政府以該村名義申請到4萬元水改工程資金,但該村根本沒有建任何工程。在天門鄉林場村,上級撥付了8萬元人畜飲水工程款,惟壹的“成果”,是村支書兄弟家修了個小水塔。
記者調查還發現,壹些扶貧貼息貸款也未真正用於扶貧項目。
新化縣“五溪造紙廠項目”是諸多類似項目中的壹個。1995年,該縣槎溪鎮壹農民申請建造“五溪造紙廠”。經時任縣委書記批示,他獲得貸款1200萬元。但後來此人下落不明,根本沒有建廠,1200萬元不知所終。
據新化縣財政局壹位領導透露,僅1994年至1998年,新化縣***發放5000余萬元扶貧貸款,到期收回的僅有數百萬元。新化縣農行有關人士表示,由於該縣扶貧貸款不良率驚人,2000年後,該縣農行就很少發放扶貧貸款。
在新化縣,財政扶貧資金還成為權力者尋租的工具。由於扶貧資金來源和使用不透明,有相當多項目需領導批“條子”才能拿到錢。層層審批中,各類扶貧款常常被層層克扣。
據新化縣金鳳鄉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支書介紹,村支書的主要工作之壹就是“跑項目”。如不會“跑”,再窮也得不到扶貧項目。而費力爭取到的項目資金,給主管部門的回扣至少是20%,有的高達50%。這筆錢還要給鄉鎮提成,真正留在村裏的所剩無幾。
長期以來,“跑項目、爭資金”是新化縣及鄉鎮的壹項常規工作,“項目前期經費”是必須付出的成本。據該縣審計部門查證,在新化縣相對貧困的石沖口鎮,2007年報賬的煙酒餐飲發票百余萬元,其中註明“跑項目”的經費達80萬元。
僅有1.6萬人口的金鳳鄉,2001年-2003年餐飲發票高達130萬元。1996年,時任縣扶貧辦主任陳貌聰以扶貧辦名義為私人企業石新銻品廠作擔保,借扶貧貼息貸款100萬元,並以縣扶貧培訓大樓作為抵押。後因該筆貸款壹直未歸還,2003年5月,新化縣法院判決縣扶貧辦負連帶責任,將扶貧培訓大樓及扶貧辦10萬元債權判賠給縣農業銀行。
更有甚者,扶貧資金還被用於“賄選”。據婁底市紀委有關人士透露,新化縣原財政局長陳程南涉嫌挪用扶貧資金,為其內弟段芝庭“買選票”。
2003年2月5日,陳程南向水車鎮東溪村、錫溪村、日樂村三名縣人大代表每人支付5000元,希望他們支持段芝庭競選副縣長。這也是陳程南被立案調查的導火索。
是新化人,就請轉載和置頂,保存壹個月!網絡上現在有不少的“禦用文人”在反駁此觀點,這就是我們新化政治的特色和無恥!請所有新化的老鄉頂起來!也許我們不能改變什麽,但是我們壹定能表達壹份力量!強烈支持國家取消新化貧困縣的“桂冠”!我們不能得到實惠,也不能餵飽了壹群貪官後對咱們百姓耀武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