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 [néng]
而 [ér]
而 [néng]通“能”。
〈名〉才能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壹義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書·慎法》
〈動〉能夠
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湯武與 恒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而 [ér]
〈名〉(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須形。上面的“壹”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胡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漢字部首之壹。本義:頰毛) 同本義
而,頰毛也。——《說文》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表示並列關系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表示遞進關系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表示承接關系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表示轉折關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表示假設關系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代〉妳;妳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余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助〉表示偏正關系,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動〉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參考資料
百度漢語:/zici/s?wd=%E8%80%8C&query=%E8%80%8C&srcid=28232&from=kg0&from=k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