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800年,基督教會也創建了壹個新的節日,這個節日叫做All Saint's Day,也有人把這壹天叫做All Hallow's Day,而萬聖節前夜(10月31日)有慶典聚會,萬聖節前夜就叫做Hallow's Eve。最終慢慢的縮寫跟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翻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1.基本介紹:
萬聖節,是天主教、聖公宗和東正教都有的節日。在天主教會和聖公會中,萬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在正教會中,諸聖節是聖靈降臨節(Pentecost)之後的第壹個星期日,因而標誌著復活節季度的結束。
公元1世紀初,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壹天,即10月31日。
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壹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於文化的差異,其他地區的人們會時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不同於聖誕節和平安夜,萬聖節與萬聖夜並沒有什麽區別。人們往往就將西方的“萬聖夜”認為是萬聖節,因為當夜過了12點,就算是新的壹天開始了。
2.節日活動:
萬聖節南瓜燈---“傑克燈”(南瓜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也極為簡單。將南瓜掏空,然後在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壹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這可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玩物了。
然而萬聖夜的重頭戲還是在餐桌上,妳既要準備好美食來招待那些前來搗亂的“小鬼”,更要在這個特別的節日為妳的餐桌裝扮壹番。千萬不要讓妳的客人們小瞧了妳哦!
這天夜裏是壹年中最“鬧鬼”的時候,各種妖魔鬼怪、海盜、外星來客和巫婆們紛紛出動。在基督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蔔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鬼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盡管後來基督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墻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
萬聖節前夕,孩子們會提著南瓜燈,穿著各式各樣的稀奇古怪的服裝,挨家挨戶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說:“trick- or -treat”(意思是不給糖就搗蛋,要是妳不肯給糖果的話,孩子們就會很生氣,用各種方法去懲罰妳,例如:把垃圾倒在妳家裏等等的方法,直到妳肯給他們糖果為止。
3.節日習俗:
10月31日是西洋萬聖節前夕,美國的街上四處可見精彩的現場表演、戲臺上演的幻覺魔術、逼真的遊屍和鬼魂,及各種恐怖電影的放映。
這場嘉年華盛會的由來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以及法國西北部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壹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
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象征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可愛又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壹天則極盡所能的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壹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壹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壹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壹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妳不款待,我就捉弄妳。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裏,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