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用法 - 三陰交在那個位置?

三陰交在那個位置?

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遺精,陽痿,陰莖中痛,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膝腳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高血壓病等

三陰交穴,十總穴之壹。所謂“婦科三陰交”,顧名思義此穴對於婦癥甚有療效,舉凡經期不順,白帶,月經過多,過少,經前綜合癥,更年期綜合癥等,皆可治療; 又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因此應用廣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調肝補腎。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取穴方法: 內踝尖上直上3吋,約4指幅寬,按壓有壹骨頭為脛骨,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三陰交穴源流

三陰交與足太陰

1 三陰交首見於《黃帝明堂經》,部位在“內踝上八寸”;

其中“三陰”指足太陰---三陰交,在宋本《千金》中作足太陰交;

2 六朝後,三陰交部位,除《千金》《聖惠》等書引文中作“八寸”外,所有文獻均作“三寸”;

3 六朝前,“足太陰”位置“內踝後白肉際陷骨宛中”《醫心》;

4 六朝後,足太陰部位移至“內踝上三寸”---十二經脈穴中唯壹過於手足腕踝關節;

5 混淆源頭:《靈樞 衛氣》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後世醫家多理解為內踝上三寸,從而引起“足太陰”穴部位改變;

6 六朝時,足太陰與三陰交並未混淆;

7 六朝後,三陰交(足太陰交)與足太陰相混;至《千金翼》中“足太陰穴在內踝上壹夫,壹名三陰交。”至此徹底混淆;

8 宋以後,為了避免混淆,像“足太陰”這樣的腧穴名不再使用,而將內踝上三寸處成為“三陰交”,但其主治癥仍沿用“內踝上八寸”之“三陰交”穴主治癥,並非“足太陰”主癥;

9 自唐代,“三陰交”之“三陰”已被理解成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從而被視為三陰經交會穴,壹直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