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日誌是在建築工程整個階段的施工組織管理、施工技術等有關施工活動和現場情況的客觀真實的綜合性記錄,也是處理施工問題的備忘錄和總結施工經驗的基本素材和依據。以下是工程施工日誌,歡迎閱讀。
工程施工日誌1淩晨5點,師傅們已經開始搭建臺閣的腳手架。此時,李總和我們還遠在北京。
格物工作營為每組分配了幾名南京大學建築系的學生,分給我們組的同學是楊悅、潘幼建、王斌鵬、崔傲寒。下午赴寧的火車上,我們接到他們的電話:情況有變,停工。原來,南京當地通用的腳手架跟我們在北京調查並用於設計的腳手架並不相同——我們設計使用的腳手架的門架分成梯段和空段左右兩段,其中梯段從下至上每隔400mm有壹個橫向鋼管,方便我們固定座位;而南京當地通用的腳手架門架則是壹個標準的“門”字式構件,爬梯分布在左右兩側且較窄,空段居中。這意味著我們的所有座面都需要另找他法固定,而上下用的“樓梯”也需要另外制作。此外,原本用沙袋找平並作為基礎的想法也被施工方否定了,無論是成本還是施工工期都不允許這種基礎方式。
壹下火車,我們就直接趕赴現場。盡管遇到諸多問題,走近現場的我們還是被眼前的壹幕震撼了:壹組從上至下梯形排布的腳手架形成的結構體靜靜地佇立在臺基之上,面對這壹片寒煙衰草,與遠處的城墻遙相呼應。這組有點特別的結構物如此抽象卻又飽含深情,像唐納德·賈德的雕塑作品壹樣冰冷卻能激發妳的無限聯想。此刻,毋須解釋,除了李總常說的“詩意”,的確很難找到更貼切的詞語,來表達眼下的“物的力量”。
面對這個景象,原本的忐忑壹掃而空。我們立刻跟施工現場總負責人蔣工、腳手架施工負責人單工進行了簡單的溝通和協商,臨時調整了方案:壹,采用南京當地的腳手架,在400mm高的位置上加置壹根鋼管用於固定坐面鋼板;二,取消沙袋基礎,用可調節高度的專用支腳進行調平,並作為樁形基礎;三,在腳手架底部固定壹圈鋼管用於鋪設鋼板,形成地面,而鋼管同時形成壹圈“地梁”,用以增強整組腳手架的穩定性;四,登塔的樓梯借用門架自帶的爬梯,登閣的樓梯專門制作。
工程施工日誌2上午8點,我們到達施工現場的時候,塔已經搭起兩層。四位南大的同學主要負責攝影、記錄現場的施工過程,而我倆則需要在現場根據施工情況,隨時調整壹些方案細節。我們發現,相鄰的腳手架之間通過鋼管連接,強度要遠高於之前通過調轉方向的鋼板連接。在征求了李總以及現場單工的意見之後,我們決定在塔的四角加設四根拉索,重新將塔的高度恢復至7層。
下午,塔的結構部分搭建完成。汶林迫不及待地爬至塔頂,並順勢在塔頂指揮師傅們完成了廊的結構搭建。搭建廊的過程也對方案的優化調整,我們加大廊的轉折角度,形成朝向城墻和朝向北側空地的兩個不同方向的V形空間。
由於東西向的折廊長達60多米,而場地平整度又較差,搭建難度其實最高,耗時也最久。下午3點左右,墻廊結構終於完成了。
不同於較為確定的塔和廊,“山”具有很大的可變余地。山峰在哪?如何起勢?如何與塔連接?這都需要根據即成的塔進行臨時的調整和判斷。最終,我們跟蔣工現場指揮工人師傅們壹步步完成了山的搭建。
這時,東側水池旁最簡單的亭也已經靜靜地立在那兒了。
工程施工日誌3不出意外,上午我們到達現場的時候,塔的繃布工作已經完成。工地的師傅們幹慣了粗活,似乎對柔軟的遮陽網布的裁制和鎖邊並不在行,白色的紮帶也是間隔不壹,格外明顯。在蔣工的建議下,我們臨時更換為黑色紮帶,現場給師傅演示了如何綁紮以及鎖邊。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幾個人都主動上手,幫工人師傅們預先裁好網布,鎖好邊,繃布的工作漸漸有了效率。壹天下來,塔、廊的繃布基本完成。
與此同時,由於獲知第二天可能有雨,為保證工程進度,單工要求腳手架班組今天必須完工。在完成了廊、塔、山和亭的結構調整和鋼板鋪設後,我們跟單工來到最初搭好的閣,進行現場的調整。由於附加鋼管的使用增強了腳手架的結構強度,許多原本不能取消的`斜撐和鋼板都可以拿掉來,從而大大解放了內部空間。
最終形成了中心四層通高的內庭空間、核心區刻意壓低的榻的空間、以及外圈回字形的雙層高的廊道空間和壹個位於二層的轉角平臺空間。原本抽象的結構體變成了壹個有內向空間,有外向空間,也有通行空間和停留空間的真實的房子了。
下午7點,腳手架工程完工,壹個簡單的結構完工儀式後,收工。
工程施工日誌4南京的梅雨季節陰晴難定,雨隨時而至,好在細雨淅瀝並不影響施工。
到達現場後,看到雨中樹亭已經繃好的小坡頂,壹片濕潤中那壹撇黑色,立刻想到倪瓚的《雨後空林圖》中那古意盎然的小亭。相較於前壹天,今天師傅們的“手藝”明顯有了提高。師傅們兩兩壹組,趴在壹個小小的“廡殿”上,給建築做壹件大衣服,細想是件很愜意的事。
可是到了臺閣的屋頂,事情就變得復雜的多。臺閣體量較大高度較高,屋頂形式又是壹個“類歇山”,加之許多變化,每壹片布都需要在現場現量現裁,現繃現訂。壹天下來,工人師傅們個個累得筋疲力盡,卻只繃好了閣的半亭部分和主體的南側屋面。原本預計7月7日全部完工,想到明天還剩的工作量,大家有些憂心忡忡。
工程施工日誌5由於7號這天是整個工作營中期匯報,我們六人不得不分成兩組:玉婷帶領潘、王繼續盯現場,汶林跟楊、崔則負責中期匯報文件。上午玉婷拍了現場照片,壹片艷陽下,壹個山形的莫可名狀的房子,趴伏在矮臺基上,黑色的大屋頂從高處掛下,隱隱透出內部縱橫的鋼架。這個明顯區別於傳統建築中的殿與閣,卻又帶著說不出的古拙感的大物體在過去的幾天給了我們幾個很多感動。此刻看到它眉目清晰,姿態完整的立在藍天之下,竟然有壹種熟悉的陌生感。
下午,汶林和楊、崔三人趕到現場時,閣的繃布工作已經完成,廊、亭也基本完工,工人師傅們集中全力突擊最後的山。這時我們幾個冒出壹個想法,相比其他幾組房子,塔的繃布實在差強人意。重繃!我們跟蔣工商量了壹下,蔣工壹臉不悅。的確,形體變化最復雜的山都怕不能按時完工,卻要返工重新給塔繃布,似乎說不過去。我們想了壹下,決定自己上——自己裁,自己繃。我們幾個分成兩組,立刻展開工作。短短兩個多小時,已經完成了壹至四層的換布工作。此時山也基本完工,師傅們爬上塔頂,三下五除二將最後幾層的網布就位。
天色將晚,四組房子終於完工。我們在閣中吃了簡單的竣工晚餐。蔣工看到房子終於完工了,感慨道:“(亭子)很有那小樣子,妳們這個方案比較好,很省事,這個代價、造價很低,很簡便的東西,做出來卻很有壹個這種感覺,……妳現在回頭看看這個小房子,妳站到中間看看這幾樣東西,那個廊子,沒有風的時候,很有這個感覺。”四天下來,每個人都累的筋疲力盡,但大家臉上都笑容滿溢……
工程施工日誌6終期匯報的前壹天,李總親自在現場指揮師傅們鋪設了坐墊並拉上照明,完成了欄桿和樓梯等細節(臺閣二層平臺處)的處理。
下午得知,臺風“燦鴻”夜裏抵寧,並將伴有大暴雨。
我們都為即將接受風雨考驗的這四組房子捏壹把汗,也對施工方的建議表示贊同——在塔的角部多拉四根鋼索,以防萬壹。
工程施工日誌7終期匯報。11樓的報告廳外狂風呼嘯。此時,玉婷則跟攝影師在現場拍攝。狂風雖未對主體結構造成影響,部分網布和鋼板還是被吹得變形甚至翻轉。為防止意外發生,師傅們將鋼板與鋼架用尼龍紮帶進行了加固。
等風來,等雨停,等雲散,現晚霞,桃花源就是那樣適時地詩意地存在,我們體悟並記錄了下來。
看到最終的成片:壹片蒼茫中,房子靜靜佇立,像在互相對話,***同訴說場地的故事。這組耗時四天完工的房子,將在壹個月後被拆除。對於這片場地兩千年的歷史來說,不過是壹個瞬間。但正如遠處繁華的都市,近旁拆除殆盡的斷壁殘垣,以及那橫亙在那幾百年的城墻壹樣,什麽才是持久的存在呢?
工程施工日誌8淩晨五點,天還未亮,汶林跟工作室的孔祥惠就走在了去往基地的熟悉的鳴羊街上。幾個小時之後,四組房子將被移除,腳手架被運往某個工地或者倉庫,坐墊和網布則由我們打包寄回北京。
從閣、亭到塔、廊,每個房子的拆除我們都做了詳細的記錄。正如那位瑞士藝術家的反熵強迫癥作品壹樣,將門架、斜撐、鋼板、網布、坐墊以及紮帶重新碼成堆,回到它原本該有的狀態。
上午9點,拆除工作完成。最後壹車貨車開走的時候,潘幼建拍了幾張照片,場地又回到了壹個月前,好像什麽也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