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並相應的說明
那達慕大會 蒙古族傳統節日盛會。“那達慕”又稱“那雅爾”,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歡聚”或“遊戲”。起源於古代祭敖包。多在七八月份水草豐美、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故有“敖包那雅爾”之說。壹般壹年壹度,節期視規模而定,每次壹至三日,或五至七天不等。規模也大小不壹,大則全國、自治區,小則縣、鄉,甚至個人也可以組織。 過去只是在蒙古大草原上舉行,現在居住在北京、沈陽、哈爾濱等各大城市的蒙古族也都舉行那達慕大會。屆時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騎馬乘車,帶上蒙古包,從遠近各地趕來參加。 過去的那達慕,是祭祖和群眾娛樂兩者皆有的活動,摔跤、射箭和賽馬是那達慕必有的3項遊戲,俗稱“男子三項那達慕”。解放前,那達慕為王公、牧主、喇嘛活佛、奸商所控制,成為他們尋歡作樂、盤剝人民的場所。現在的那達慕,祭祖內容逐漸減弱,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文化娛樂和物資交流盛會。 除傳統的三項遊戲之外,還有棋藝、拔河、歌舞、體育、影視放映、圖片展覽及推廣科技等內容,並交流各種農牧土特產、磚茶、布匹、綢緞、日用百貨等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那達慕大會更加緊密地與經貿活動聯系起來,促進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和招商活動。 藏歷年 藏族新年,是藏族人民壹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節前,各家都要將屋子打掃幹凈,備好油炸果子、青稞酒、酥油、茶葉、人參果、糌粑、炸蠶豆、灌腸、牛羊肉等豐富食品,在大門外、房梁、竈壁撒上面粉,並在門外畫上象征吉祥、永恒的“八吉祥徽”,在室內茶幾上擺好叫做“卓索切瑪”的五谷鬥,內裝糌粑、人參果、炒青稞花,上面插上各色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供品。還擺有供燈、酥油花塑的綿羊頭、盆栽的青稞嫩苗等,以標誌過去壹年的收成,預祝新的壹年農業豐收。 除夕前壹天,各戶人家在太陽快落山時,把壹切汙水臟物往兩邊倒掉。藏族認為,這是人丁興旺萬物生長的保證。初壹天不亮,婦女們便到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讓家人洗漱和餵飽牲畜。初壹進食前,嘴上必須沾壹點糌粑以示自己是吃糌粑的子孫。節日期間,閨家老小穿上新衣,先在家中互相祝福。有的人家到寺廟去拜佛,求菩薩保佑平安順利,然後去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無論男女老少,見面都要互相祝“紮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有的還要互相祝酒。晚間青年男女在篝火周圍,跳舞姿雄健的鍋莊舞、踢踏舞。初壹不互訪,從初二開始,互相到親友家拜年,持續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