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二專指 孔子;
三指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
四稱皇後、皇太後;
五泛稱佛、菩薩等得道者;
六指對有異術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稱;
七指清酒的別稱。亦指酒之清者。
思想可以影響壹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的大善之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聖人”指知行完備、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總的來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這個詞語最初出於對“至善”“至美”的人格追求,所以聖人的原意,是專門指向完美的。但後來的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種宗教、學派,也都有自己認定的聖人,但道家的黃老列莊;儒家的堯舜孔孟;墨家的大禹等聖人是受到後世公認的。在先秦古代聖人壹詞非儒家專有。
所謂“聖人”,上左有“耳”以表聞道,通達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揚道理,教化大眾;下邊的“王”代表統率萬物為王之徳,德行遍處施行。
《說文解字》曰:“聖者,通也。《邶風》:「母氏聖善。」傳雲:聖、叡也。《小雅》:「或聖或不。」傳雲:「人有通聖者。有不能者。」《周禮》:「六德敎萬民。智仁聖義忠和。」註雲:「聖通而先識。」《洪範》曰「睿作聖。凡壹事精通、亦得謂之聖。」按:耳順之謂聖。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
引證詳解
1、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
《易·乾》:“聖人作而萬物睹。”《孟子·滕文公下》:“ 堯 舜 既沒,聖人之道衰。”
《淮南子·俶真訓》:“下揆三泉,上尋九天,橫廓六合,揲貫萬物,此聖人之遊也。”
唐 韓愈 《原道》:“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聖人者出,然後教之以相生養之道。”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余始讀《易》,至《系辭傳》,曰:大哉言乎!天地陰陽造化之賾,盡在是矣,非聖人孰能作之?”
毛澤東《黨內團結的辯證方法》:“有些人似乎以為,壹進了***產黨都是聖人,沒有分歧,沒有誤會,不能分析。”
2、專指 孔子。
《孟子·公孫醜上》:“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壹體。”
唐 陸龜蒙 《復友生論文書》:“六籍中獨《詩》、《書》、《易象》與 魯 《春秋》經聖人之手耳。”
明 李東陽 《詩話》:“ 荊楚 之音,聖人不録,實以要荒之故。”
《青年運動的方向》:“ 中國 古代在聖人那裏讀書的青年們,不但沒有學過革命的理論,而且不實行勞動。”
3、君主時代對帝王的尊稱。
《禮記·大傳》:“聖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是以聖人不親細民,明主不躬小事。”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聖人筐篚恩,實願邦國活。” 仇兆鰲 註:“ 唐 人稱天子皆曰聖人。”
宋 歐陽修 《豐樂亭記》:“及 宋 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壹。”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叵奈 楊國忠 這廝好生無禮,在聖人前奏準,著我做 漁陽 節度使,明升暗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二:“側聞宮中聖人又復減膳持齋,對天涕泣。”
4、宋朝稱皇後、皇太後。
宋 蔡絳 《鐵圍山叢談》卷壹:“國朝禁中稱乘輿及後妃,多因 唐 人故事,謂至尊為官家,謂後為聖人,嬪妃為娘子。”
《續資治通鑒·宋光宗紹熙五年》:“﹝ 關禮 ﹞入見太皇太後而泣,問其故, 禮對曰:‘聖人讀書萬卷,亦嘗見有如此時而保無亂者乎?’”
5、泛稱佛、菩薩等得道者。
《涅槃經·聖行品七之壹》:“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融覺寺》:“﹝ 西域 ﹞沙門常東向遙禮之,號 曇謨最 為東方聖人。”
隋 王通 《中說·周公》:“或問佛。子曰:‘聖人也。’”
元 耶律楚材 《序》:“學至於佛,則無可學者,乃知佛即聖人,聖人非佛。”
明 唐寅 《釋迦如來贊》:“西方有大聖人,不言而自信,不治而不亂,巍巍乎獨出三界之外,名之為佛。”
6、對有異術的仙道、方士等的尊稱。
《晉書·藝術傳·郭黁》:“百姓聞 黁 起兵,鹹以聖人起事,事無不成,故相率從之如不及。”
唐 李復言 《續玄怪錄·辛公平上仙》:“二人相顧方笑,而 臻 適入,執其手曰:‘聖人矣。’”
7、清酒的別稱。亦指酒之清者。
《太平禦覽》卷八四四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太祖 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
《三國誌·魏誌·徐邈傳》:“時科禁酒,而 邈 私飲至於沈醉,校事 趙達 問以曹事, 邈 曰:‘中聖人。’ 達 白之 太祖 , 太祖 甚怒。度遼將軍 鮮於輔 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 邈 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宋 楊萬裏 《和蕭伯和春興》:“聖人枉索方兄價,我與賢人也壹中。”參見“ 中2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