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清軍鐵騎入關,在此之後他們逐漸統壹中國,開始了滿族對全國的統治。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滿族以壹千多萬的人口排名第二位,還有著屬於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不得不說滿族是壹個勇敢、智慧的民族。我們對於滿族的認識大多集中於清朝時期,然而不知道的是,入關之前的滿族,也有著十分坎坷的歷史。
壹、滿族的故鄉
1."白水黑山"的東北
滿族,舊時稱作"滿洲",用滿語寫作"Manju"。入關之前的滿族,來自於我國東北地區壹支半遊牧民族,稱為"女真"。公元1635年,皇太極改"女貞"為"滿洲",這就是滿族這個稱呼最早的由來。
再往前追溯兩千多年前,滿族的祖先自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在白山黑水的東北地區生活了。清朝時期有壹部《滿洲源流考》,其中記載"本朝舊稱滿實皆肅慎之轉音",可見肅慎人是最早被記載於史料中的滿族祖先。
肅慎人作為東北三大基本族系之壹,分布在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黑龍江等地。他們以遊牧狩獵為主要生存手段,因此在騎射方面十分擅長。根據史料記載,在以上分布區中,有著鼎等中原地區才有的器物,公元前11世紀初期,也就是西周時期,肅慎人就向周朝進獻"楛矢石砮"等器物。可見早在禹,甚至舜時代,肅慎人就在經濟和文化方面與中原人有著密切並且頻繁的交往。
肅慎這壹族系到了漢魏時期,便改稱為"挹婁",這也是在肅慎稱號之後的第二個稱呼,壹***持續使用了600年左右,壹直到晉朝才有了進壹步的改變。
2.與中原正式建立聯系
根據《三國誌?魏書》記載"挹婁在夫余東北千余裏",可見此時他們仍然居住在東北地區。至於挹婁這個稱呼的含義,據說有兩個意思。其壹有說,"挹婁"壹詞讀音接近通古斯語中的"鹿"壹詞,代表鹿的含義。
第二個說法是"挹婁"源於滿語的"葉魯",是巖穴的意思。但究竟是哪壹種意思,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但挹婁人極愛養豬,又愛吃豬肉、穿豬皮的衣服,因此後者壹說似乎更為可信。
在這壹時期,挹婁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本質上的進步。
除了傳統的遊牧,他們又通過自己的智慧發展了漁業、農業、畜牧業甚至是手工業。他們用自己制作的弓箭來獵捕山中的野獸還有河裏的魚類,"弓長四尺,力如弩",可見當時的兵器與肅慎時期相比已經十分發達,甚至他們還將毒藥塗抹在箭上用來攻擊敵人。
歷史上有名的"挹婁貂"也是出自於這個時代,挹婁人將貂皮作為和中原交換的物品,壹時間風靡天下。在農業方面,此時的挹婁人已經將五谷和麻作為主要農作物進行種植,在後續出土的陪葬品中,還發現了粟、豆、黍等等糧食,可見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較為成熟了發達了。
但在經濟文化方面,當時挹婁的社會形態還是原始生產形態,因為他們主要的生產工具是石器,因此並沒有形成十分先進的經濟形態。挹婁在公元236年,與曹魏政權正式建立了臣屬關系,從此隸屬於中原。這也是挹婁民族在春秋時期的肅慎之後的第壹次和中原進行直接的往來。自此,挹婁民族和中原始終保持著融洽和諧的從屬關系。
二、壹脈相承的祖先
滿族壹貫有著壹脈相承的血統。在挹婁之後的南北朝,挹婁逐漸被勿吉取代。
勿吉族始於南北朝。在滿語中是"窩集"的轉音,是深林的意思,東北人則稱之為"樹窩子"。而勿吉人就是在樹林中的人的意思。東北是氣候十分寒冷的地方,所以人們紛紛集中在森林裏取暖。在提供住所的同時,森林還可以成為他們狩獵的場所。起初,勿吉人居住在松花江流域,曾經加入過挹婁族。
但是由於常年征戰,挹婁族人員損失慘重,本部的實力被大大消耗,舊時肅慎第的各部落逐漸難以抑制自己的野心。公元五世紀,武進人取代了挹婁族。根據《魏書?勿吉轉》的記載,勿吉為"古肅慎國也",可見勿吉其實就是肅慎的壹部分,甚至與肅慎***存過壹段時間,壹同居住在松花江兩岸地區。
這種交融混合現象說明這個民族是由肅慎和挹婁兩個民族昌吉發展的結果。剛剛提到挹婁族的經濟水平並不高,而發展到了勿吉族,社會經濟方面的進步十分明顯。他不僅學會捕捉貂,還會了"嚼米釀酒",這相比前輩來說已經是不錯的進步。經濟發展的同時,文化也必然會有所進步。
勿吉時期,已經產生了專屬勿吉的文化。勿吉人將長白山作為神山來對待,用漢語翻譯就是"太皇山",可見長白山地位之尊崇。祭祀神山並不是壹件普普通通的文化崇拜,它延續了許久壹直到後來的女真人和滿洲人都是這樣做的。長白山不是普通的山,而是勿吉人對這片"黑山白水"的熱愛,他們願意生在這裏、死在這裏,這是他們的願望和情感寄托。
也正是這時,勿吉人和中原的交往更加密切了起來。當時的勿吉和外族進行了壹場民族戰鬥,並大獲全勝。從此勿吉族和北魏政權以及北齊政權頻頻交往,多達三十七次。在這些政治交往中,他們將中原的漢族文化帶回了東北地區。這些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鐵器的使用,例如鐵銷、鐵錛和鐵帶卡。這些鐵制品大大提高了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加快了民族的發展進步。
第壹次自稱
盡管滿族的先人之前已經被多次記載到史冊中,但不管是肅慎、挹婁還是勿吉,都是別人給與的稱呼。滿族先祖的第壹個自稱其實是"靺鞨",用滿洲語意譯過來就是林中人的意思。根據《魏書》記載,靺鞨壹***分為七部,其中黑水部是最為勇猛的壹部,它就是從前的肅慎族。
另外壹支粟末靺鞨位於靺鞨族最南的地方,在唐代就已經歸屬與唐,被唐玄宗封為渤海郡王。在渤海境內,人口興旺,經濟也十分發達。他們經常派遣士人前往長安學習先進文化,並把漢人的書籍帶回本地,再把本地的人參和貂皮等土特產送給漢人,深受歡迎。演變到五代時期,契丹人將黑水靺鞨稱為"女真"。從此女真就作為族名正式代替了"靺鞨"。
三、入關之前的滿族文化
1.文化與習俗
根據《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靺鞨編發"。這個"編發"的意思就是將頭發梳成小辮,但這個小辮的具體樣子,現在已經失傳了。不過既然女真來源自"黑水靺鞨"壹族,在發型習俗上也大體相似。根據《大金國誌》記載,"留顱後發系以色絲",可見大概與我們現在所能在影視劇上見到的大同小異。
金朝時期,女真族進入中原後,將許多漢族書籍搶劫壹空,發展自己的女真文化。女真族中有頭有臉的人物通常是自幼就學習漢族文字和各種漢族知識。而女真人起初其實並沒有文字,而是用契丹語進行交流。直到15世紀中葉,蒙古文化影響了女真人,他們開始學習蒙古語文並以此書寫屬於自己的語言。
1234年,金國被蒙古滅掉後,這種文字仍然被用於中國的東北地區女真各部。另外早在渤海國時期,滿族就有了春節和端午節的習俗,雖然在之後這些習俗受到了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但他們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在春節時除了吃餃子,還要吃薩其馬慶祝。
2.宗教信仰
入關之前的滿族人和世界上其它各個民族相似,都有著原始宗教信仰。當時的滿族人崇拜的就是由自然孕育出來的薩滿教。薩滿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跳神",這是壹種結合了音樂和舞蹈的宗教形式。由於在活動中,多用腰鼓和腰鈴,給人壹種聲音激烈並且迷亂的癲狂感覺。人們經常以此來祭天請求風調雨順。
四、結語:
人們對於滿族的認識往往來源於清朝時期幾個著名帝王的統治。實際上在入關之前,滿族已經有著上千年的坎坷歷史傳統。從肅慎人到挹婁、勿吉,再到最後的女真族,這幾千年中,他們壹直堅守著自己的"黑山白水",在壹方天地中發展著屬於自己的歷史文化。
雖然在後來的過程中,滿族吸取了很多漢族文化的知識,但是這恰好證明了它是壹個善於博采眾長、能夠寬容的吸取外來優秀文化並能夠和自己的特色融合創新的民族。長騎射、懂滿語,他們就是勤勞、勇敢,擁有智慧的滿族人民。
參考文獻:
《滿洲源流考》
《三國誌?魏書》
《新唐書?北狄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