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世界著名音樂家(包括中國)及其簡介

世界著名音樂家(包括中國)及其簡介

中國音樂家

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

可見他的琴藝之高超。相傳代表作品有《水仙操》、《高山流水》。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雙目失明,但他的聽覺敏銳,辨別音律十分準確

。他的代表作品有《白雪》、《玄默》。

李延年:漢代宮廷音樂家。曾擔任樂府的協律都尉。他的代表作品有根據張騫

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制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軍樂。

嵇康: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他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

愛音樂,擅長彈琴,以彈奏《廣陵散》著稱。他的代表作品有《聲無哀樂論》和《

琴賦》,對音樂和琴的奏法及表現力,作了細致而生動的描寫。

蘇低婆:南北朝時宮廷音樂家。她善彈胡琵琶,家傳龜茲樂調“五旦七聲”宮

調體系。其音樂理論,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古代宮調體系的建立和發展。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他也是我國古代第壹位皇帝音樂家。他擅長演奏羯鼓和

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

樂機構教坊、梨園。

李龜年:唐代樂師,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

奏,並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

》、《淒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

朱載育:明代樂律學家。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

》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並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理論

肖邦《d小調波洛奈茲舞曲》(1827)鋼琴與樂隊合奏的《降E大調大波洛奈茲舞曲》(1831)《C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 《F大調馬祖卡舞曲》(1829)、鋼琴與樂隊合奏的《波蘭主題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回旋曲》(1828)《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1831)《d小調前奏曲》(1831)《E大調練習曲》(1832) 《b小調練習曲》(1834)、《a小調練習曲》(1834)

.彼得·伊裏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葉甫根尼·奧涅金》、《第四交響曲》外,還創作了《第五交響曲》、 《曼弗裏德交響曲》,《暴風雨》、《意大利隨想曲》、《壹八壹二年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題變奏曲》,《第六(悲愴)交響曲》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紮特

莫紮特是壹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壹個宮廷樂師家裏。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壹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22部,另壹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裏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壹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壹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壹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意大利歌劇三傑之壹。生於意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註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