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稻田蜘蛛的種類有什麽?

稻田蜘蛛的種類有什麽?

稻田蜘蛛的種類有:

1、草間小黑蛛(ErigonidiumgraminicolumSundevall)

別名:赤甲黑腹微蛛。

特征:雌蛛體長2、8~3、9mm,雄蛛2、5~3、3mm;雄蛛頭胸部赤褐色,長橢圓形,扁平,無隆起;步足黃褐色,腹部紫黑色,密生細短毛;雌蛛頭部赤褐色,低平。卵囊橢圓形塊狀,也有因產卵部位而異,卵囊外面由疏松白絲裹著。卵粒圓球形,初產時乳白色,接近孵化呈淡黃色,每塊卵囊平均含卵量約26粒。

生活習性:浙北田間壹年發生3個完整世代,10月以後主要以成蛛在綠肥田、春花田等的土塊裂縫中過冬。第1代發生於3~5月,主要在春花田和綠肥田中生活,3月上旬開始產卵,3月中旬至4月中旬此代卵囊盛發,主要產卵在綠肥田排水溝兩旁的疏松泥堆中;第2代發生於6~8月,主要在早稻田中生活區,6月中旬至下旬此代卵囊盛發,主要產在早稻葉片上;第3代發生於8~10月,主要生活在連作稻田中,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代卵囊盛發,主要產在晚稻葉片上。

壹頭成蛛每天平均吃黑尾葉蟬成蟲1只左右,最多吃2、4只;吃稻縱卷葉螟2齡幼蟲1、1條。它們以網捕或直接捕食若蟲,捕獲後多從害蟲的柔軟處吸取其液汁。成蛛和幼蛛均能隨絲飄蕩轉移於植株間,也能隨風飄到較遠處。它的活動範圍很廣,水田、旱地、桑園和竹林等各種作物樹木都有,是浙江省稻田中蜘蛛的主要種類,是最常見、發生數量最大的壹種微蛛,約占稻田中微蛛總量的80%左右。在農田中主要捕食葉蟬、飛虱、蚜蟲和稻縱卷葉螟幼蟲。

分布:浙江、遼寧、江蘇、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臺灣和廣東。

2、食蟲瘤胸蛛(OedothoraxinsecticepsBoes。etStr。)

特征:雌蛛體長3~3、2mm;雄蛛2、6~3、2mm;雄蛛頭胸部赤褐色,頭部眼區後方顯著隆起,胸背有壹個較大的瘤狀突起;雌蛛背甲顯著隆起,深褐色,背甲中線前段有壹列6~7根長剛毛。卵囊近似圓塊狀,乳白色,比草間小黑蛛的卵囊略小,外裹的白絲也更稀疏。卵粒圓球形,初產時乳白色,後漸變淡黃色;每塊卵囊平均含卵量也比草間小黑蛛稍少。

生活習性:與草間小黑蛛生活習性相仿,也是浙江省稻田蜘蛛的常見種類之壹,約占稻田中微蛛量的15%左右。每天每頭成蛛平均能吃黑尾蟬成蟲1只左右。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廣東。

3、八斑球腹蛛(TheridionoctomacutatumBoes。etStr。)

別名:八點球腹蛛。

特征:體長2~3mm;雄蛛背甲黃綠色,頸溝明顯,背甲中窩後方有壹黃褐色短縱條斑,但也有整個背甲中央有黃褐色縱行條斑的;步足黃綠色;腹部長橢圓形;大多數個體灰白色,腹背通常有3對黑色斑點,縱向排成兩行;雌蛛頭胸部淡黃色,頸溝明顯;背甲中窩後方有壹黃褐色縱斑;步足黃綠色;腹部球形,個別長橢圓形,淡綠色,其上覆蓋壹層白蠟粉。卵囊拖在雌蛛腹部末端,白色,可從卵囊外面的白色薄膜透見卵塊,卵粒圓球形。每塊卵囊平均含卵量50粒左右,在植株間結不規則小網。

生活習性:八斑球腹蛛的爬行能力較弱。但能隨絲飄離較遠處,活動範圍較廣,水田、旱地、竹林和桑園等的各種作物上都有發現。是浙江省稻田蜘蛛中發生數量最多的常見種類之壹,約占稻田全年總蛛量的50%,以10月份連作晚稻後期田間的發生數量最多,可占蜘蛛總數的70%。但據田間調查觀察,它對浙江省第5代褐飛虱大發生的為害控制作用不顯著;室內飼養的食蟲能力也小,壹頭成蛛每天平均吃褐飛虱0。2只,最多吃0。3只。

分布:江蘇、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廣東。

4、卵膜_蛸(TetragnathashikokianaYaginuma)

別名:圓尾_蛸。

特征:雌蛛長體8~9、3mm,雄蛛體長6~8、1mm;背甲和足淡褐色;背甲中窩前方有時可見V字形暗色紋,眼排成4—4兩列。雌蛛螯肢長度略大於頭胸部長度的壹半;腹部背面黃綠色,布有銀白色鱗斑,中央為黑褐色的分支縱行條紋;雄蛛螯肢長度接近於頭胸部的長度,背面外側有1刺突。

生活習性:該蛛常在水稻植株上部結車輪狀水平網。早、晚大都在網上,晴天中午前後隱蔽在離網附近的稻葉的背面。靜止時前兩對足向前伸,後兩對足向後伸,與身體成壹直線。卵產在水稻葉片上部的正面。卵粒白色圓形,壹頭雌蛛壹次可產50~80粒卵,產在壹起組成壹個卵囊。上蓋壹層白色蛛絲。卵腹_蛸靠張網捕蟲,餌物以雙翅目昆蟲為主,其次為葉蟬和稻飛虱。據1976年10月室內試驗,14小時內在14、3℃條件下捕食褐飛虱1頭,24~32℃條件下捕食5、2頭左右。

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和廣東。

5、擬環紋狼蛛(LycosapseudoannulataBoes。etStr。)

別名:稻田狼蛛。

特征:是稻田狼蛛中體形較大的壹種,雌蛛體長10~12mm,雄蛛體長8~9mm;背甲中央縱斑淡黃棕色,前半段有兩條短棒狀縱斑,後半段中窩粗而長;步足粗長,有粗細相間的長毛,淡褐色,有淡的環紋。卵囊球形略扁,直徑平均5、2mm,厚度3、3mm;初產時墨綠色,後漸變灰褐色,每卵囊的卵數,平均90粒,最多達160粒。

生活習性:在浙北地區,全年繁殖不完整兩代。以成蛛或幼蛛越冬,越冬場所以向陽的田埂土縫和蚯蚓洞為主,也有在翻耕過的冬種作物畦面的土塊下、綠肥板田的稻茬基部縫隙等處。冬天氣溫轉暖時,有少數成蛛出來遊獵,尋找食物。田間4月中旬已有少數成蛛開始產卵,第壹次產卵盛期在6月上中旬,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5月下旬卵囊開始孵化。幼蛛蛻皮6~7次後變為成蛛,歷期80~90天。到8月份第壹代早批成蛛出現,交配產卵,交配後的雄蛛,常被雌蛛咬死吃掉。母蛛交配壹次,以後產下的多個卵囊,均為有效卵。初孵幼蛛會吐絲掛遷,但不結網。母蛛壹生可產卵囊2~3個,由於產卵相隔時間長,所以田間蛛態不整齊。

稻苗封行後,該蛛從田埂邊遷入稻田中的數量顯著增多,活動於稻縱的中下部間,從傍晚到清晨的壹段時間裏,常爬到水稻葉片上和稻穗上捕食害蟲。如在人為追捕時,有時能很快潛入水下,暫時隱蔽。它喜捕食稻縱卷葉螟、稻螟蛉、稻螟、萍螟和萍灰螟等多種中小型蛾和葉蟬、飛虱成蟲、若蟲,以及低齡的粘蟲和螻蛄。連續2~3天,平均每天捕食2~3齡粘蟲7、6頭,最多壹頭母蛛1天能吃15頭;捕食黑尾葉蟬成蟲平均每天6~6、5頭,最多壹頭母蛛壹天吃15頭。雄蛛的食量比雌蛛小。

分布:浙江、江蘇、上海、湖北、四川、廣東、廣西和雲南等。

6、擬水狼蛛(PiratasubpiraticusBoes。etStr。)

特征:雌蛛體長6、2~7、5mm,雄蛛4、5~6、2mm。背甲黃褐色,有V字形褐色斑(這是水狼蛛屬的***同特征)。卵囊灰白色,近球形略扁,表面比較粗糙,可透見卵粒,卵囊直徑2、2mm,厚2mm,平均有卵36、7粒(18~64粒)。

生活習性:全年繁殖不完整兩代。成蛛、幼蛛越冬,以幼蛛占多數。越冬場所主要在向陽的田埂土縫、綠肥田稻茬基部,冬耕田的土塊下。成蛛和幼蛛均會吐絲。越冬代蜘蛛從5月中旬開始產卵,第壹次產卵盛期在6月底到7月初,第二次在8月下旬到9月中旬,卵歷期在平均溫度22℃時為20天左右,24、4℃時為15天。母蛛壹生產卵囊2~3個,少數產4個。該蛛能孤雌生殖,成蛛不經交配可產卵並正常孵出幼蛛。該蛛主要在稻叢下部活動,會吐絲結網,常在稻縱基部株間結亂絲網窩。田間放水烤擱田後,在土壤裂縫表面做小網,或在牛毛草間結平面小網,蛛伏網蟲。主要捕食葉蟬,飛虱等害蟲,捕食量比擬環狼蛛小。6~7月份平均每頭母蛛捕食黑尾葉蟬成蟲2~3頭,最多吃9頭,雄蛛食量小,每天捕食2頭以下,最多1天吃5頭。

分布:江蘇、浙江、湖北和湖南。

7、三突花蛛(MisumenopstricuspidatusFabricius)

別名:稻綠蟹蛛。

特征:雌蛛體長4、5~6mm;雄蛛體長約4mm,體色常隨著生活環境變,有綠、黃和白色;背甲兩則各有1條深棕色縱帶;8眼排成4—4兩列;腹部梨形,前窄後寬,後側常有紫紅色斑紋;第1~2對足顯著長於第3~4對足;步足末端有2爪,雄蛛前兩步足的膝節、脛節、_節、跗節後端顏色較深。觸肢短小而圓;末端交配器像壹個圓鏡,其壹側邊緣人3個突起,故名三突花蛛。

生活習性:壹年發生不完全2代,以亞成蛛和幼蛛在蔬菜、麥苗、油菜和蠶豆等冬作物上越冬,氣溫4℃以下不活動,6℃以上能爬行捕食。3~4月間多活動在油菜、蠶豆等作物上中部莖葉上,菜、豆開花後就隱伏花叢間。4月上旬,越冬亞成蛛蛻皮變為成蛛,5月中旬開始產卵,越冬幼蛛於6月上旬變成蛛,7月上旬開始產卵。卵產在稻株上部葉片上,用蛛絲把葉片拉折成三角形,卵產在裏面。母蛛產卵後就匍匐在卵囊上而不再巡遊活動,幼蛛孵出後母蛛才離開卵囊,隔7~9天又產卵1次。1個卵囊內有卵7~87粒,平均46粒。產卵間隔期:8月上旬以前15~17天;8月下旬以後各為26天。

幼蛛孵出後至爬離卵囊時間:5~10月為6~10天,5月間約隔8天,6~8月隔6~7天,9月隔8~9天,10月以後隔10天以上。幼蛛***蛻皮5~6次。

每只成蛛平均每天能捕食黑尾葉蟬成蟲1、2只。4月中旬壹只亞蛛平均每天能捕食麥蚜6、5只。

分布:吉林、遼寧、江蘇、浙江、湖北和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