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日本近現代著名思想家

日本近現代著名思想家

佐久間象山(1811年-1864年七月十壹),名啟之助,字子明,號象山,以號行。日本江戶幕府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以主張公武合體和開國論而著名。

象山出生於松代藩的藩士家庭,早年受藩主真田幸貫賞識,在其資助下遊學江戶。1833年,從佐藤壹齋學習儒學,因崇拜陸九淵,故自號“象山”,其後又轉向蘭學,提倡“和魂洋才”。1839年,象山在江戶開設象山書院,勝海舟、阪本龍馬、吉田松陰等人均出自其門下。

1841年,真田幸貫任幕府老中,任命象山負責海防,象山以多年研究上書《海防八策》。1853年,馬休·佩裏率美國黑船艦隊強行打開日本國門,象山於此時撰寫《論時務十策》,上書幕府老中阿部正弘。1854年因吉田松陰密謀出航美國,象山被捕入獄。

1862年,象山出獄,奉命上京謁見幕府將軍德川家茂,主張公武合體和開國。七月十壹(8月12日),遭攘夷派刺客河上彥齋暗殺。

象山官職最高曾任修理亮,因此常被稱為“修理”,著有《省侃錄》、《象山詩鈔》等。後人編有《增訂象山全集》五卷。

福澤諭吉(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及教育家,東京學士會院的首任院長。他作為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被列為明治六大教育家之壹。他的肖像被印在日本銀行券D號1萬日元(最大面額,1984年-2004年)和E號1萬日元(2004年始用)的紙幣正面。思想

福澤諭吉的胸像。位於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圖書館舊館前福澤諭吉主要的思想特征是反對封建社會的身份制度。他激烈地抨擊封建時代的專制壓抑。福澤在其著作《勸學篇》第壹篇開篇第壹句即使“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可見其對於封建專制的抨擊和對自由平等的肯定。更在《勸學篇》後續篇章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近代化思想。此外,他也吸收了西方的社會契約論,提出要使國民和政府的力量相對均衡。這種均衡說體現了福澤獨特的政治理念,反映出他並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學說。此外,福澤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強調“壹人之自由獨立關系到國家之自由獨立”。而要達到個人的自由獨立,就必須要具備數學、地理、物理、歷史等等現代科學知識。福澤的代表性語言就是“獨立自尊”,這也成為了他死後的戒名。福澤毫無疑問是明治維新時代的最高級別的精神導師之壹。其著名著作是《勸學篇》17篇,《福翁自傳》,《脫亞論》。尤其是《勸學篇》,在當時的日本幾乎人手壹本。

脫亞論

主條目:脫亞論

福澤諭吉終其壹生都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在《時事新報》發表了著名的短文《脫亞論》,積極地提倡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應該放棄中華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洋文明。基於優勝劣汰的思想,他認定東方文明必定失敗,因此他呼籲與東亞鄰國絕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視為與鄰國同樣的“野蠻”之地。他對當時的東亞其他國家采取蔑視的態度,比如將中日甲午戰爭描述為壹場“文野(文明與野蠻)之戰”;認為朝鮮王朝?、清朝是“惡友”。故而《脫亞論》又被認為是日本思想界對亞洲的“絕交書”。

福澤諭吉對於西洋文明並非沒有取舍。可以說在其自由主義的表象之下,始終貫徹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此後,也有人批評福澤是壹位肯定侵略行為的種族歧視主義者。但是,根據平山洋的《福澤諭吉的真實》(文春新書)的文字,其實這應該歸因於《福澤諭吉傳》的作者、《時事新報》的主筆、《福澤全集》的主編石河幹明。根據平山的論點,雖然福澤批評了支那(中國)和朝鮮的政府,但是並不是貶低其民族本身。至於將清朝的士兵稱為“豬玀”等種族歧視的說法,其實是石河將自己的觀點偽造成福澤的說法寫入全集的。但是,對於這種觀點,仍有不少人表示質疑。但根據《脫亞論》,事實上當時福澤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將舊的茅草房改建成石房,但中國仍然是茅草房。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令中國也改建為石房,不然代表中國的茅草房著火壹樣會影響到改建成石房的日本。為了代表日本的房子的安全,日本應該不惜強占還是草房的中國,朝鮮。幫助其改建成石房。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還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但無論福澤如何認為,作為日本當時的精神導師的福澤在推動日本走向侵略道路的問題上亦難辭其咎。他對亞洲的觀點,尤其在當時精神導師的地位而導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民眾的心理,而這種普遍存在的觀點,成為日後日本軍隊在亞洲國家實施暴行的思想根源。在壹些學者的眼中,他更是日本侵略亞洲路線的基本設計者,堪稱“日本近代第壹位軍國主義理論家”。而福澤“脫亞入歐”的理論至今仍在影響著日本的發展,可以說是“現今日本政治右傾化思潮的總根源”。

主要著作

《西洋事情》

《勸學篇》

《日々のをしへ》

《文明論概略》

《通俗民權論》

《通俗國權論》

《民情壹新》

《時事小言》

《福翁自傳》

《福翁百話》

《痩我慢之說》

《丁醜公論》

岡倉天心(日文假名: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1863年2月14日-1913年9月2日),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原名岡倉覺三。其弟為英語學家岡倉由三郎。

思想

在晚年,岡倉多次前往印度和中國遊歷,在美國寫出《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說茶》等著作,向西方宣傳東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與明治時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澤諭吉要求日本脫離亞洲的觀點不同,岡倉強調亞洲文化的壹體性。在《東洋的理想》開篇,岡倉寫道:“亞洲是壹體的。雖然,喜馬拉雅山脈把兩個強大的文明,即具有孔子的集體主義的中國文明與具有佛陀的個人主義的印度文明相隔開,但是,那道雪山的屏障,卻壹刻也沒能阻隔亞洲民族那種追求‘終極普遍性’的愛的擴展。正是這種愛,是所有亞洲民族***通的思想遺產,使他們創造出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宗教。……阿拉伯的騎士道,波斯的詩歌,中國的倫理,印度的思想,它們都分別壹壹述說著古代亞洲的和平。”岡倉將亞洲的文明抽象為“愛與和平”,認為近代西方文明與東方的這種傳統相比,盡管物質強盛,卻將人變成“機械的習性的奴隸”,認為西方的自由只存在於物質上的競爭中,而不是人性的自由。

雖然岡倉將亞洲文明視為壹體,但是他認為日本應當承擔“興亞”的使命,甚至以戰爭實現。他的思想是後來的“大東合邦論”以及以“興亞”為名、以侵略為實的政策的重要源流。

著作

《岡倉天心全集》

《東洋的理想》

《說茶》

補充: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8月10日-1878年5月14日),生於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原為武士,明治維新時成為政治家,與西鄉隆盛及木戶孝允並稱維新三傑。

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原名西鄉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倒幕成功以前西鄉隆盛先是支持藩主的“公武合體”,之後主張“尊王攘夷”,但事實上也同英國合作,努力引進西方的技術。他在倒幕運動中縱橫捭闔,運用權謀。新政府成立之後他以宋代陳龍川的話“推倒壹世之智勇,

開拓萬古之心胸”作為座右銘。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為人當學司馬溫公(司馬光), 無壹事不可與他人道, 努力要求自己向完全大公無私的方向發展。

西鄉隆盛曾對阪本龍馬說:“妳前天所說的和今天所說的不壹樣,這樣妳怎麽能取信於我呢。妳作為天下名士必須有堅定的信念!”阪本說:“不是這樣的。孔子說過,君子從時。時間在推移,社會形勢在天天變化。因此,順應時代潮流才是君子之道!西鄉,妳壹旦決定壹件事之後,就想貫徹始終。但這麽做,將來妳會落後於時代的。”

西鄉隆盛從始至終都代表下層武士的利益。

西鄉好惡分明、熱情洋溢、時而采取不合理的行動。在維新三傑中,西鄉隆盛最受日本人喜愛,卻以悲劇收場。

木戶孝允 (木戸孝允 きど

たかよし;又名きどこういん)(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是幕末時代與明治時代初的日本政治家。德川幕府時期,他本名是桂小五郎 (桂小五郎

かつらこごろう) ;他參與推翻幕府的行動時化名為新堀松輔(新堀松輔 にいぼりまつすけ)。被稱為逃命小五郎。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近代政治家,首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明治維新元老,日本明治期最親韓的人物。

評價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邁進現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壹的功臣,但由於其壹貫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在日本國內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而伊藤博文的性好女色也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他曾寫有“醉臥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章句。

朝鮮太上皇高宗詔曰“太子太師伊藤博文,稟英靈之氣,具匡濟之略。挽回時運,發展文明,不憚賢勞,匪躬自任,屹然為東洋之砥柱。嘗以平和大局為主,尤惓惓於韓日關系。曾年往來我邦,扶危濟艱,專仗弘猷。頃以統監常駐闕下,隨時晉接,殫誠啟沃,旋膺太師之任。輔導我東宮,開進睿學,靡不用極。邵齡脩程,伴行巡覽,余憊未休,繼有遼滿之行,尚冀克日利旋,長資倚毗。豈意變生不測,噩報遽至,震悼痛衋,曷有其既。故伊藤太師喪,特遣義親王堈致祭會葬,葬需令宮內府輸送,特贈謚文忠。”

山縣有朋(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陸軍大將、元帥、元老。幼名辰之助、狂介,號椿山莊主。長州藩(今山口縣)下級武士出身。在日本軍隊和政府中勢力龐大。他是日本陸軍之父。開了長州藩人控制陸軍的習慣。

松方正義(1835年3月23日-1924年7月2日),明治時期政治家、財政改革家,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薩摩藩武士出身。

明治政府成立後,任大藏卿和內務卿,推行地稅改革、殖產興業、整理紙幣,實行所謂松方財政,創設日本銀行及兌換制度,並曾兩次組閣。1900年被列為元老,1903年為樞密顧問官、1917年任內大臣。

大隈重信(1838年3月11日-1922年1月10日),從19世紀後半到20世紀初的日本的政治家。佐賀縣佐賀市出生。早稻田大學創立者。曾為日本第八及第十七任內閣總理大臣。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長州藩出身(今山口縣),曾任臺灣日治時期第2任總督,後來三度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1年-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1913年),是日本有史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元老之壹。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並朝鮮。

臺灣協會學校(今拓殖大學)的創立者及初代校長。

西園寺公望(1849年12月7日-1940年11月24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日本在大正到明治時期、戰前的政治元老,號陶庵。宮廷貴族清華家出身。德大寺公純次子,過繼西園寺師季。20世紀初期與桂太郎交替出任首相。逝世後舉行了國葬。

我的補充 2009-10-09 22:29

吉田松陰(日語:吉田松陰;假名:よしだしょういん;羅馬字:Yoshida

Shōin;名矩方,字義卿),生於天保元年8月4日(即公元1830年9月20日),卒於安政6年10月27日(即公元1859年11月21日),乃日本的長州藩出身的武士,是日本江戶幕府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兵法家。名列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

對日本對外政策的影響

吉田松陰於其《幽室文庫》中說:“凡英雄豪傑之立事於天下,貽謀於萬世,必先大其誌,雄其略,察時勢,審時機,先後緩急,先定之於內,操所張弛,徐應之於外。

…… 為今之計,不若謹疆域,嚴條約,以霸糜二虜( “ 二虜 ” 似指英美兩國 ——

引者註)。乘間墾蝦夷,收琉球,取朝鮮,拉滿洲,壓支那,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遂神功之所未遂,果豐國之所未果也。收滿洲逼俄國,並朝鮮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宜擇三者之中易為者而先為之。此乃天下萬世、代代相承之大業矣。”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便走上吉田松陰所規劃的對外侵略道路。

評價

梁啟超認為吉田松陰應居明治維新的首功,因明治維新的主腦人物中,主力大都是薩摩藩、長州藩等西南雄藩的下級武士,而各藩中又以長州出身的最為有影響力,他們大都是松陰講學的門生,深受松陰的思想影響

補充:

北壹輝(1883年4月3日-1937年8月19日),日本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政治哲學家、國家主義的提倡者、法西斯理論思想家。

前期參加過中國革命,五四運動的排日傾向之後,他在上海寫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決心從下層社會起對日本進行改造,得到廣泛支持。最終形成二二六事件。兵變失敗後被日本政府所殺。但因他崇尚暴力,鼓吹戰爭萬能,宣揚國土狹小的國家對外擴張的合理性,他的思想遂成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源流。他的思想被日本的侵略派作為了日本對外擴張,特別是擴大對中國侵略的直接理論根據。

時至今日,許多日本的作家,如三島由紀夫;導演,如吉田喜重都對他的思想仍然懷念。

1906年,北壹輝寫成第壹本著作《國體論及純正社會主義》壹書。內容主要有:

此書剛出版就被禁止發行。

第壹,關於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他以進化論為依據,推定人類社會的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由古代的公民國家、中世紀的家長國家進化到近代的公民國家,民主國。他自己聲稱的“純正”社會主義是中世紀極端的集團主義和近代極端的個人主義二者的新的綜合。

第二,關於社會主義的內容。北主要從經濟層面加以理解,提出實行土地及生產機構的公有以及它們的公***經營.勞動者自由選擇職業,采取壹種征兵式的勞動組織方式。而在政治層面,除普選以外,北對其他問題幾乎沒有涉及。

第三,按照他的社會發展理論,北完全肯定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國家體制,認為它是國家全體即廣義的國民擁有主權的公民國家。對於這類國家來說,全體國民和整個國家的利益是第壹位的,國家體制是好的,國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第四,對於現實中的日本,北認為明治維新的元老背棄了革命的初衷,使大資本家、大地主等上層階級控制了國家政權。而占人口占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卻陷入了工資奴隸或農業奴隸的狀態,使得社會發生分裂,讓日本成為壹個階級國家。因此,北主張打倒大資本家和大地主,進行第二次維新革命以恢復社會的本來面貌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北稱其為“復古的繭命主義”。

第五,北思想體系的最終理想是建立根據能力進行生產、根據需要進行消費的宇宙壹體的所謂***產社會。但是他又提出由於各國之間有很大差別而存在著競爭,因此在壹國實現了公民國家後,這個國家可以對其他國家行使權威,通過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聯邦。

補充:

日本偉大的思想家: 北壹輝(他的的思想最終成為大戰爭)

加藤周壹(日本集團主義文化,提出了"日本文化雜種論")

加藤弘之(“主義壹變”)

政治家列表

出任內閣

仙石貢(1857年7月22日、鐵路大臣)

金光庸夫(1877年3月13日、拓務大臣、厚生大臣)

佐藤尚武(1882年10月30日、參議院院長、外務大臣)

松野鶴平(1883年12月22日、鐵路大臣、參議院院長)

小泉親彥(1884年9月9日、厚生大臣)

緒方竹虎(1888年1月30日、內閣宮房長官)

林讓治(1889年3月24日、內閣宮房長官、厚生大臣)

重宗雄三(1894年2月11日、運輸大臣、參議院議長)

和田博雄(1903年2月17日、農林大臣)

石破二朗(1908年7月29日、自治大臣)

安井謙(1911年3月22日、自治大臣、參議院院長)

原文兵衛(1913年4月29日、環境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木村睦男(1913年7月29日、運輸大臣、參議院院長)

德永正利(1913年8月25日、運輸大臣、參議院院長)

長田裕二(1917年3月13日、科學技術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藤田正明(1922年1月3日、總理府總務長官、沖繩開發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中山太郎(1924年8月27日、外務大臣)

土屋義彥(1926年5月31日、環境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綿貫民輔(1927年4月30日、國土廳長官、北海道開發廳長官、沖繩開發廳長官、建設大臣、眾議院議長)

宮下創平(1927年11月10日、防衛廳長官、環境廳長官、厚生大臣)

井上裕(1927年11月17日、文部大臣、參議院院長)

虎島和夫(1928年1月6日、防衛廳長官)

大野明(1928年11月13日、勞動大臣、運輸大臣)

村岡兼造(1931年8月27日、勞動大臣、運輸大臣)

井上壹成(1932年1月15日、郵政大臣)

尾身幸次(1932年7月14日、經濟企劃廳長官、財務大臣)

扇千景(1935年5月10日、運輸大臣、建設大臣、國土交通大臣、參議院議長)

柳澤伯夫(1935年8月18日、國土廳長官、金融擔當大臣、厚生勞動大臣)

河野洋平(1937年1月15日、外務大臣、國務大臣、內閣官房長官、科學技術庁廳長官、眾議院議長)

伊吹文明(1938年1月9日、勞動大臣、文部科學大臣)

倉田寛之(1938年4月9日、自治大臣、國家公安委員長、參議院院長)

與謝野馨(1938年8月22日、通商產業大臣、文部大臣、內閣官房長官)

齋藤十朗(1940年2月5日、厚生大臣、參議院議長)

麻生太郎(1940年10月20日、經濟企劃廳長官、總務大臣、外務大臣)

長勢甚遠(1943年10月3日、法務大臣)

細田博之(1944年4月5日、內閣宮房長官、科學技術政策擔當大臣)

鳩山邦夫(1948年9月13日、文部大臣、勞動大臣、法務大臣)

菅義偉(1948年12月6日、總務大臣)

江田五月(1951年5月22日、科學技術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眾議院議員

河上丈太郎(1889年1月3日)

辻政信(1902年10月11日)

小川元(1939年1月1日)

魚住泛英(1940年2月11日)

緒方靖夫(1947年10月29日)

奧谷通(1951年10月7日)

平井卓也(1958年1月25日)

參議院議員

松平恒雄(1877年4月17日、參議院議長)

河井彌八(1877年10月24日、參議院議長)

河野謙三(1901年,日期不明、參議院議長)

大田昌秀(1925年6月12日)

池田元久(1940年12月20日)

安東尼奧·豬木(1943年2月20日)

冢田壹郎(1963年12月27日)

都道府縣知事

中川和雄(1926年生,日期不明、大阪府知事)

貴族院議員

德川家達(1863年8月24日、貴族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