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願,德之賊”的意思是“所謂鄉願,是敗壞道德的人”。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孔子所著的《論語》。
“鄉願”特指當時社會上那種不分是非,同於流俗,言行不壹,偽善欺世,處處討好,也不得罪鄉裏的,以“忠厚老實”為人稱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銳地指出這種“鄉願”,言行不符,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的人,乃德之“賊”。
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後,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汙世”的人。雖然表面上看,是個對鄉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實,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惡,不主持正義,不抵制壞人壞事,全然成為危害道德的人。孔子反對“鄉願”,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論語》作者簡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誌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鄉願,德之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