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壹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誌性特征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壹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
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在兩眼之間有3個小點即單眼;觸角細長;頸部可180度轉動;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
前足腿節和脛節有利刺,脛節鐮刀狀,常向腿節折疊,形成可以捕捉獵物的前足;前翅輕柔,遮住身體全部為覆翅,後翅比前翅要薄,邊緣透明色,中間成放射狀的紫紅色、伸展開呈現扇狀,休息時收斂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鋒利發達善於捕捉,中、後足適於步行,但有時前足也會用來保持平衡,發育呈變態發育。
擴展資料: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壹年內完成,壹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齡的增減受環境和食物多少的影響。
螳螂為陸棲捕食昆蟲(肉食性),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蠅、蚊蝗、蛾蝶類的卵、幼蟲、裸露的蛹、成蟲都是其適宜的獵捕物。甚至蟬、飛蝗等大型昆蟲,也是它們的捕食對象。
熱帶沙漠地區有壹種螳螂,身體綠色,頭部有壹個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叢中,在陽光下頭上突起物如壹滴晶瑩的露珠,引來幹早地區小蟲前來取水而被捕。
室外大籠罩飼養:5月下旬將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籠罩內,孵化後按每平方米50頭投放。籠罩內栽各種矮小的樹木和棉花等隔離物,建立與自然界相仿的環境,減少殘殺,晴雨天遮蓋蘆席。
將在室外籠罩內餵養到2齡的若蟲,於釋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蟲在田間的穩定性。釋放前壹天晚上,放置白紗布,將若蟲誘集在紗布上。次日清晨,每畝按10壹15個點投放100頭左右,並根據害蟲發展情況,隨時往意補充投放。
在釋放前田邊要挖深溝,防止蝗螂擴散外逃。要實行分期催孵,分批釋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釋放,每次間隔10天,使田間蟲態齡期相差3壹4齡,錯開脫皮時間,始終保持蝗螂對害蟲的控制能力。
百度百科——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