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樂壇其實就是加強版的大陸樂壇。創作環境比大陸要寬松壹點,類型題材更豐富,人才自然也就多壹點,也僅是壹點而已。我覺得拿臺灣樂壇和大陸樂壇對比會更有意義。和香港樂壇比較多少有點小巫見大巫了。整個亞洲,除了日本以外沒有任何壹個地方的音樂創作力、影響力可以和香港相提並論。包括現在如日中天的韓國。
當然這裏涉及到壹個時間因素。時間必須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這壹階段無疑是香港樂壇壹支獨大的年代。
假如要追溯到五六十年代,那肯定是臺灣樂壇地位更高,因為那時候還沒人聽粵語歌,拍個粵語電影,主題曲都要用國語唱。那會兒臺灣樂壇也有四大才子,轟動壹時,執華語樂壇之牛耳。如果時間回到三四十年代的話,整個亞洲樂壇最厲害的就是大陸。連日本都沒法和當時的上海比。來自五湖四海的才子、才女紛紛齊聚上海灘。各大租界裏鼓樂笙簫,色藝雙絕的紅伶聚集。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環境下,國語時代曲不時入耳。那會兒中國的臺灣和香港還出海捕魚哼唱小曲呢,根本沒法比。
可見臺灣樂壇、大陸樂壇、香港樂壇都有屬於自己的風光時期。但前兩者即便是巔峰時期,也仍然屬於自娛自樂的範疇,影響力十分有限。這和香港樂壇巔峰時期粵語流行曲稱霸東南亞,走向全球,完全是兩個概念。
而人們所熟悉的臺灣樂壇,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興起的。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用手機點播鈴聲的那壹批。那會兒粵語流行曲走向沒落,國語歌占了上風,臺灣樂壇才有了再次興起的機會。而這裏的興起最初也是繼承了香港樂壇的衣缽。香港壹大批音樂人為了生存,開始撰寫國語歌詞。所謂的臺灣樂壇也只是歌手生在臺灣,主創基本還是香港樂壇遺留下的那壹批人。壹直到新世紀初,臺灣樂壇走向成熟,周傑倫、林俊傑等人才掀起了壹段小高潮,也算是影響了壹代人吧。
不過,被韓國、歐美樂壇沖擊的體無完膚。再加上大陸壹些獨立音樂人的興起,臺灣樂壇更加站不住腳。
? 壹切都回歸平靜。無論香港樂壇還是臺灣樂壇,過氣是毋庸置疑的了。但是,從播放的頻率來看,無論是網上的短視頻,還是公***場所的音響裏。新世紀初臺灣樂壇的歌曲已鮮少再聽到。而距今更早的香港樂壇,如張國榮、譚詠麟、梅艷芳、陳百強、張學友…這些人的粵語流行曲,卻屢見不鮮。因為這些歌曲早已橫跨了時間的長河,它們自身也被貼上了足以說明壹切的標簽: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