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壹些代表人物所宣揚的、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即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途徑的壹種思想。
19世紀末提出,以張謇、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他們宣揚此論的同時,卻否定采取革命手段改變落後生產關系的必要性。實業泛指農、工、商、交通等。
中國的民族資本家與救亡圖存的時代背景始終緊密聯系,彼此不分。19世紀末,中國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這次失敗深深刺激了國人。
小國日本在很短的時間內崛起,並實現了現代化轉型的案例,使得它很自然地成為中國發展的模仿對象。壹些人把日本迅速強大的原因歸結為徹底的革命,發達的工商業和良好的教育體制。
於是有誌之士紛紛東渡學習革命,或鼓吹新式教育。而“實業救國”思潮也應運而生,商業是發展最好的驅動力。
擴展資料:
實業救國第壹人張謇創辦有紗廠、面粉廠,興辦學校,以他為首的“實業救國”論者企圖實現以實業所得來資助教育,用教育來改進實業,兩者為國家“富強之大本”。
其時的中國“官吏提倡於上,紳商響應於下,收回利權之聲洋溢國內。風起雲湧,朝野鹹有振作之精神。此時中國之實業,如紅日初升,前途希望正復無窮”。
民國初年,主流的報刊競相宣傳“實業救國”,並提出國家振興實業的道路,這使得“實業救國”論以比較完整的形式出現。?
適逢亂世,民國資本家從根基上就已然不再僅僅是為逐利而起,超越資本的理想讓他們身上有了更為動人的光芒。
在內有頑固的封建勢力,外有強國的資本和技術優勢的情況下,民國年間,新興的民族資本家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最後這壹理論歸於失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