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近現代李叔同《送別》
原文: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壹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譯文: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青草碧綠仿佛能夠延伸至天際。晚風吹拂著柳枝輕動,斜陽依依,山水疊嶂。生命中些知己朋友啊,早已經天涯海角,萬水千山,能留在身邊的能有幾人呢?
天的盡頭,海的角落,當年的同學(知交),如今都散落到天涯海角。壹壺濁酒嘗盡剩下的歡樂,今夜別做那種讓人心寒的夢了,別讓美夢變寒冷。
長亭古道,送別故人,青草碧綠仿佛能夠延伸至天際。此次離別什麽時候能回來,到了回來的時候要盡快回來。
天的盡頭,海的角落,當年的同學(知交),如今都散落到天涯海角。人生難得有相聚的機會,所以好好珍惜,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擴展資料:
《送別》是弘壹法師出家前所作送別歌,也是送給摯友許幻園的歌曲,曲調極為優美!這首歌詞***三段,壹、三兩段文字相同。第壹段寫景,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等典型的意象。
“長亭”、“古道”是古人送別之處,“芳草”在古詩詞中暗喻離情,“晚風拂柳”寫惜別,“柳”與“留”諧音,古人常用“折柳”表達遠離愁別之情。笛聲往往顯得哀婉幽怨,表達離別的愁緒。
“山外山”指路途遙遠,天各壹方,在“夕陽”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溫暖、斜陽的溫暖、晚風的溫暖。這壹段是環境的描寫,但卻描寫離別場景下,渲染的離別時的哀怨。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表現離別的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好不容易的幾個知交還散別大半。此時壹別,何時再見?只好“壹杯濁酒盡余歡”,壹種無奈的淒美油然而生。
最後,用“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強調以後進壹步的思念,惟有夢境。第三段重復第壹段,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形成壹種悠遠回環之美。
整曲《送別》歌的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既有古典詩詞的神韻,又通俗易懂,全歌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人在別時,聽起來就倍感淒涼。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國處於新舊交替的時候,許多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常對未來迷茫,《驪歌》所傾訴的迷惘惆悵之情很能代表當時大所數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心緒,因此獲得廣泛的喜愛,並且賦予這首歌以當時的歷史感和時代感的品格。
百度百科-送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