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壹起。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壹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蔔》而壹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誌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擴展資料:
莫言作品具有強悍的暴力主義,發表於1986年的《紅高粱》是壹個初級文本,仿佛是壹種原始的語典,收錄了通奸(野合)、縱酒、砍頭、剝皮等等基本暴力語匯。
它們是壹種證詞,以驗證“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
之後莫言成為了堅定的酷語書寫者,如《酒國》裏的紅燒嬰兒,《築路》中的剝狗皮,《食草家族》裏的剝貓皮,《靈藥》中的對死人開膛取膽,《白棉花》裏的清花機攪碎人等等,莫言以獨特的感官描寫展示暴力帶給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
《檀香刑》是最能代表莫言暴力美學的巔峰之作,他在小說第九章《傑作》中用了壹萬四千多字描寫了對錢雄飛的淩遲過程,莫言以他深厚的語言功底和驚人的想象力向讀者呈現了壹個鮮活生動、驚心動魄的酷刑場面。
每壹次利刃的割戮和受刑者的呼痛,都匯聚成了壹種話語的奇詭快感,流動在小說的語句之間,仿佛壹種來自地獄的悲慘光輝。這不是卡夫卡式的陰郁的刑罰,而是壹種混合著極度的虐待與受虐的肉體狂歡,猶如帝國沒落前的最後的盛宴。
這樣極致的暴力描寫,令讀者的評價也兩極分化,不喜歡的人立刻扔書嘔吐,喜歡的人則欲罷不能。正如莫言作品的英文譯者、美國漢學家葛浩文所說:“《檀香刑》非常殘忍,非常可怕,但妳還是想看下去,看到最後,妳會問自己為什麽要看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