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過剩是壹種比較復雜的貨幣金融現象,但又不完全屬於金融問題。
1.以貨幣供應量衡量的流動性過剩程度
為了公正地評估流動性過剩的程度,應對正常流動性與過剩流動性進行必要區分。2005年三季度以來,廣義貨幣 M[,2]增長率明顯高於預測增長率,二者差額大致為3000億元,這部分貨幣供應是考慮了正常流動性即貨幣供應量趨勢增長率之後的增量,可視為過剩流動性。如果從歷史平均水平來看,2004年以來,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基本上處於1995年以來的平均水平之下。從這個意義上看,目前,我國雖然存在壹定程度的流動性過剩,但並不表明現實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已十分嚴重。
2.以銀行存貸款衡量流動性過剩程度
從銀行存貸款角度來衡量流動性過剩程度,也可得到基本相同的結論。據預測,近年來的貸款增長率處於自身趨勢預測與GDP回歸預測之間,說明貸款增長基本正常。銀行流動性過剩並非減少貸款而產生,而是與貨幣供應量密切相關的資金供應層面的過剩。
3.考慮到央行對沖到期因素,潛在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加大
近幾年,央行持續大量發行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同時,多次動用準備金率凍結流動性,使得部分資金沒有表現為現實流動性過剩。如2006年,盡管央行票據發行量已達到了3.65萬億元,同時進行了總量為1.99萬億元的正回購操作,公開市場總計回籠的資金量高達5.7萬億元。2007年第壹季度,央行票據發行量已達1.82萬億元,接近上年全年發行量的50%。3月末,央行票據余額已高達3.9萬億元。但由於近幾年持續大量發行央行票據對沖流動性,隨著對沖數量的增加,央行票據期限越來越長、利率越來越高、難度越來越大,到期央票抵消部分對沖作用的效應逐步開始顯現。隨著對沖空間的進壹步縮小,部分潛在流動性可能轉換成為現實流動性。
事實上,在目前央行可有效地對沖的情況下,潛在流動性過剩壓力雖然較大,但現實流動性過剩程度還處於可控範圍內,即大約3000~4000億元的規模。如果部分潛在流動性可能轉換成為現實流動性,則過剩流動性規模將有可能處於0.3~3萬億元之間。潛在流動性過剩壓力比現實流動性過剩問題更加突出。
二、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及其與國際流動性的關系
1.全球流動性過剩與我國匯率及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後,是目前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
表面上看,當前我國出現的流動性過剩主要是貨幣與匯率問題,在壹定意義上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貨幣對外價值變化相對滯後於經濟實力提升,導致內外經濟不均衡的伴生現象。事實上,導致我國目前出現流動性過剩的貨幣因素還包括:發達國家寬松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進而國際遊資(熱錢)大量存在,我國匯率相對低估導致國內存在套利機會,以及我國外匯管理體制因素造成的央行基礎貨幣投放增加等。其中,全球流動性過剩是必要條件,但非充分條件。如果國內沒有套利空間,國外流動性資金雖然會進入我國,但可能以平均水平或較低水平進入。在壹定意義上講,由於匯率低估等因素造成的套利機會是直接導致境外流動性進入我國的關鍵條件。即使國外不存在明顯的流動性過剩,只要存在明顯的套利機會,國際遊資就仍會大量進入我國,當然,其規模要明顯小些。
(1)全球流動性過剩是我國出現流動性迅速增加的重要外部因素。壹個時期以來,在國際金融體系處於主導地位的主要發達國家,為了應對通貨緊縮和國際反恐等需要,實行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充裕。不僅造成全球貿易收支失衡,也導致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度上升。貿易順差、直接投資和國際遊資等構成了國際流動性向我國輸入的主要途徑。隨著我國貿易順差的增加,以及順差引發的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也導致國際資本持續看好中國,國際遊資則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進入我國。
(2)匯率低估、資產價格偏低及預期因素等提供的明顯套利機會,是國外流動性進入我國的關鍵因素。在國際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壹國出現的流動性過剩,在壹定意義上說,是流動性絕對過剩,在沒有明顯國際流動性過剩的條件下,通過流動性的國際轉移而出現的壹國流動性過剩可稱之為流動性相對過剩。我國目前由於匯率低估、資產價格偏低及預期因素等提供的明顯套利機會,國外過剩流動性的大量進入,其中,既有絕對意義的流動性過剩,也有相對意義的流動性過剩。
(3)外匯短缺時期產生並延續至今的外匯管理制度,即結售匯制度,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重要體制原因。雖然結售匯制度已有所放松,但在升值預期存在的情況下,難以產生應有的效果,仍以“慣性” 方式運作,使得貿易順差源源不斷地轉化成為國內超額貨幣供應。
2.高儲蓄率、出口導向模式,是流動性過剩的基礎和根本原因
從深層次原因來看,我國目前出現的流動性過剩是趕超戰略模式下有意無意地以“高儲蓄—低消費”支持的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到壹定階段所必然面臨的問題,即通過以優惠政策和廉價資源環境支持的低成本出口導向戰略,釋放“高儲蓄率”模式所形成的內部失衡壓力時所引發的內外失衡的壹種表現形式。
(1)高儲蓄率是出現流動性過剩的長期基礎和重要背景因素。當然,低儲蓄率國家也可能發生流動性過剩,而高儲蓄率國家並不必然產生流動性過剩。在經濟發展初期資本要素嚴重短缺的情況下,高儲蓄對於破解資金缺口是十分必要的。這也往往是許多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實施趕超戰略時提高儲蓄率的重要原因。隨著壹國的經濟發展、資金供求狀況發生了變化,高儲蓄率引發的國內投資與消費的失衡,才有可能導致現實的流動性過剩。我國的金融體系不健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資金供求狀況變化、資金積累不能及時轉化成為資本投入,高儲蓄導致的資金過剩往往以銀行慎貸、惜貸等方式顯現出來,並出現了壹定程度的資本外逃傾向。由於我國目前仍處於商品輸出為主的發展階段,加之國家長期實行外匯管制,國內相對過剩的資金既不能有效轉化為資本,也不能及時流出,在各種因素的***同作用下,資金供求狀況改變沒有以流動性方式相對過剩,而是以生產能力過剩形式出現。因此,解決國內資金供求狀況特別是產生能力過剩的途徑,自然地落在了外貿出口方面。
(2)以優惠政策和廉價資源環境支持的低成本出口導向模式,是實體經濟特別國際貿易層面導致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因素。1998 年以來,我國面對短缺經濟逐漸結束的內需壓力和東亞危機的外部沖擊,在國際產業分工日益深化的環境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走上了依靠優惠政策與廉價資源環境支持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模式。從而使高儲蓄率下的國內投資與消費失衡在壹定程度上轉換成了外貿進出口之間的失衡,通過貿易順差及外匯儲備的途徑,流動性最終以“出口轉內銷”方式表現出來。因為高儲蓄率、生產能力過剩等內部問題以外部方式來解決時,需要以匯率低估為條件,如果堅持本幣不升值,則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可避免,並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如果本幣選擇升值,則有可能出現打擊國內低成本產業、收支逆差,陷入流動性陷阱,引發通貨緊縮。應該說,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但任何發展戰略模式和政策導向均有適應的時期和條件。由於人民幣對外價值變化相對滯後於經濟實力的提升,導致內外經濟不均衡,我國目前面臨的就是前期選擇不升值所帶來的流動性過剩。
3.國有銀行改革、金融創新以及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等也在壹定程度上放大了流動性過剩的程度
(1)國有銀行改革與上市融資是流動性問題凸現的短期因素。壹方面,銀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銀行資金運用方式變化,使銀行在資本充足率要求等因素驅動下,貸款增長速度相對有所下降,銀行存貸款比例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另壹方面,國有銀行通過改制上市融資,短期內可貸資金快速增加,也在壹定時間內和程度上加大了流動性過剩。
(2)城鄉、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等因素,放大了國內流動性過剩的程度。伴隨國有銀行的改革,出現了農村、中西地區部分支機構撤並和貸款規模下降等現象,銀行通過內部資金調度和同業市場業務,出現了資金向大中城市特別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集聚,導致農村、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資金緊張和東南沿海、外向型經濟資金過剩並存的現象。這些因素導致了局部地區的流動性過剩,並在壹定程度放大了國內流動性過剩。
(3)國內金融創新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流動性過剩。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加快,保險、擔保、期貨以及社會保障基金等存款通過各種渠道向債券和股票投資,使得這些未納入廣義貨幣範圍的貨幣與準貨幣相互轉化,也在壹定程度上加劇了流動性過剩。
三、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發展趨勢、可能的影響及潛在危害
1.流動性過剩可能是壹種階段性現象
從各種導致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來看,除了上市融資屬於短期因素之外,其他基本上屬於中長期因素。高儲蓄率是我國甚至東亞經濟的顯著特征,短期甚至中期內不可能完全改變。雖然發達國家開始的加息進程將產生壹定的緊縮效應,但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國際遊資(熱錢)大量存在的狀況,在壹定時期內將持續,如果套利機會繼續存在,在人民幣進壹步升值預期的作用下,將通過各種渠道進壹步延續我國的流動性過剩的局面。改制後的國有銀行資金運用方式變化將成為常態,而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非短期內所能解決,將繼續加重流動性過剩程度。
從各種可能抑制流動性過剩的因素來看,擴大消費、減少儲蓄是壹個長期緩慢的進程,匯率制度改革也是壹個中長期的過程。結售匯制度雖在緩慢變化之中,但短期內不會有大的根本性改變,且人民幣升值預期,在壹定意義上抵消了結售匯制度變化的效果。由於目前還不可能采取壹步到位的升值方式,因此,匯率相對低估導致國內存在套利機會和人民幣進壹步升值的預期仍然存在。
2.流動性過剩的不利影響
被動性的貨幣投放和流動性過剩,不僅降低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影響宏觀調控手段和效果。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1)價格沖擊——引發通貨膨脹或資產價格大幅度上漲。壹般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充裕、流動性過剩將直接表現在價格水平的變化上。由於我國發展階段的變化以及消費升級因素的影響,短缺經濟已結束,目前已發展到以供給彈性比較大的工業消費品為主的階段,致使超額貨幣供應和流動性過剩對消費品物價水平的影響相對較小,而對資產價格影響較大。去年以來,我國消費品價格指數已有了壹定幅度的上漲,但基本上處於正常的波動區間內,而住宅、股票等資產價格則出現了持續的快速上漲。由於流動性過剩問題仍在持續,價格水平上漲趨勢還將持續下去。
(2)信貸擴張,有可能引發投資膨脹。銀行可貸資金充裕導致信貸環境寬松,有可能延續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勢頭,形成宏觀經濟過熱壓力。
(3)對銀行體系穩定性形成可能沖擊。壹是銀行體系的可貸資金增加過多,利率風險加大。二是房地產等資產價格上升中產生的“泡沫”,是誘發系統性風險的潛在因素。三是信貸投放迅速增加,如果遇到經濟形勢出現逆轉,有可能增加信貸風險。
(4)增加以出口和外資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全球流動性過剩不僅直接導致了國內的流動性過剩,也導致國際市場資源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可能對我國宏觀經濟和中長期經濟發展造成壹定的不利影響,進壹步加劇了以出口和外資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的脆弱性。
3.流動性過剩可能產生的有利影響
(1)有利於發展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以及“走出去”戰略。流動性過剩突出表現在:銀行可貸資金充裕,而貸款投放相對較少,銀行在融資體系中的作用達到某種極限,需要進壹步加大股票、債券以及股權投資等比重的相對寬松的資金環境,可為資本市場和直接融資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同時,也有利於擴大海外投資,加快從單純商品輸出向商品—資本輸出的過渡。
(2)有利於減緩對外向型經濟的過度依賴,減緩由此造成的壹系列不利影響,促進城鄉、區域等結構平衡。從某種意義上講,流動性過剩是市場力量要求對高儲蓄背景下的低成本增長模式進行強制性調整的信號,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將產生壹定的積極引導作用,有助於改變現階段對外貿部門的過度依賴,以及資源過度向外貿部門集中對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以及國內消費的不利影響,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四、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對策建議
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要從體制、機制入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綜合運用財政、貨幣、產業和貿易等政策,短、中、長期措施同時推進。
1.短期對策:
—— 進壹步調整出口導向政策,優化出口結構,有效管理出口增長,堅決限制以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低成本出口。通過適當抑制出口快速增長勢頭,減少因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匯流入導致基礎貨幣被動增加。
——抑制外匯儲備快速增長。改革外匯管理制度,切實減少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對結售匯制度進行改革,切斷外匯儲備增長與基礎貨幣增加之間的聯動關系,將能夠在壹定程度上緩解流動性過剩。
——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調整,並穩定匯率預期。通過匯率調整,抑制國際遊資較大規模的流入,降低國際收支不平衡程度,也能夠減緩流動性的增加。
——改革利率形成機制,逐步放松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管理。
2.長期措施: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壹方面,要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為經濟發展創造更為理想的體制環境;另壹方面,要大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減弱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為逐步提高消費率、改變“高儲蓄”創造必要的制度條件。高儲蓄率是東亞經濟的特點,其普遍原因在於東亞社會體制環境的不完善,居民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預期。我國社會大環境穩定,如果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逐步完善,“高儲蓄”壓力將逐漸弱化。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有利於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創新金融體系。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後是我國現階段流動性集中於銀行系統,銀行存貸款比例失調、放大流動性過剩的重要原因。要利用流動性充裕的條件,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發展增長方式轉變的創業投資等創新金融體系。
——促進城鄉、區域均衡發展,改變資金和其他資源過度向城市、東部發達地區及可貿易部門的過度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投資與消費的失衡、區域發展失衡等現象。配合國家區域政策、主體功能區的財政政策,加快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金融創新。
—— 進壹步加快我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擴大我國的海外投資,推動從商品輸出向資本輸出的轉變。要進壹步加大走出去步伐,改變目前資本和經常項目“雙順差”狀況,消除流動性過剩的基礎。
3.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的貨幣政策建議
流動性過剩對貨幣政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此情況下,貨幣政策目標和工具選擇需要格外審慎。
——探索增加貨幣政策中間目標。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不僅貨幣供應量目標的有效性受到影響,實際上利率指標的有效性也受到影響,在消費物價指數基本穩定而資產價格變化變化大的情況下,在供應量目標之外,可以把貨幣市場利率也作為中間目標,同時在消費物價指標之外,增加對資產價格指標的觀察是十分必要的。
——審慎選擇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由於利率調整會擴大套利空間,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短期資本流入,加大流動性過剩局面。因此,在貨幣政策工具的選擇方面,要盡量減少直接使用利率工具,多使用準備金率工具、公開市場工具等。在不得已使用利率工具時,應有相應的對沖安排,以減少可能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