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態環境的惡化
根據史料和出土文獻,商朝的都城曾先後多次遷移:亳、囂、相、邢、庇、奄、殷。最後壹次便是有名的“盤庚遷殷”了。
在這幾百年裏,商代七次遷移都城,主要原因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作為當時最大族群之壹的商部落,擁有大量人口,其所聚居的居住地,無論其采用何種耕作方式,就其所處的時代而言,幾十年之內必然會耗盡土地的肥力,導致糧食的產量持續下降;並且由於長期居住,日常所需的生活必需物資,諸如柴火、建築材料、放牧等,對當地的植被破壞嚴重;同時人口增長,會導致原來居住地顯得日益窘迫……所以,在每不超過壹百年的時間內,都必須遷都,否則百姓就生存不下去。
二、西方少數民族的威脅
自殷商時起,中國就開始受到來自西北方向的威脅。末世的商王朝被來自西方的周王朝所取代。公元前771年,遷都洛邑,到憲公時(公元前701年),遷都平陽(今陜西寶雞市郿縣);德公時遷都於雍(今陜西鳳翔縣南),之後秦朝商鞅第二次變法時,有“築冀闕宮廷於鹹陽,秦自雍徙都之”遷都鹹陽。
不止這些,其實從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220年這壹千多年,可以視為是中國都城的“東遷時代”,壹方面是因為此時的邊患主要來自西部,主要是陜西以西的獫狁、犬戎;壹方面也是因為隨著東方淮夷的征服,肥沃而平坦的平原地帶聚集了更多的人口,使得國家的經濟重心逐漸東移,政治中心隨之也有東移的趨向。
三、北方遊牧民族入侵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中原大亂,北上,西去,分別有東胡、鮮卑、匈奴和羌族的威脅,很多人在權衡之後,毅然選擇了南下,這些人躲過了八王混戰,“五胡亂華”的戰亂。在東晉朝時期,南方的經濟迅速上升,文化更是遠遠超過北方。這是“南遷”在歷史上所起的積極作用。
四、躲避外敵入侵
在從清代到建國前,清鹹豐十年遁避熱河,清光緒逃奔西安,淞滬會戰,
國民政府宣布遷都洛陽,全面侵華戰爭,國民政府移都重慶。這幾次都是為了躲避外敵而被迫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