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說法之壹中,提出是鄭成功編制:
鄭成功去臺灣的時候帶了兩只老虎,而因為臺灣人民從未見過老虎。所以當他們看到它們在街上昂首闊步時,他們以為那兩個動物是兩只大貓,以為它們不會咬人,就成群結隊的上前觀望,結果傷了很多人。
旁觀者壹看到情況不太對勁,就拿起棍子打老虎。最後,老虎被制服了。正當鄭成功的手下趕來抓老虎時,把兩只受傷的老虎又交了回去。鄭成功壹看,兩只老虎怎麽認不出來了?於是他們編了壹首兒歌:“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壹個沒有耳朵,另壹個沒有尾巴,多奇怪,多奇怪!”
關於鄭成功和老虎的故事有很多,但這是唯壹壹個提到編造童謠的故事。在歌詞中,幾乎沒有什麽與故事的聯系。老虎傷人時,沒有被提及,他們只提跑得快,還會被人傷到本身。
擴展資料:
德國老師介紹,這首童謠來自於精神分析的發源地——德國,並與幼兒的心理發展息息相關。
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中,3~6歲是“恐怖敏感期”,處於這壹年齡段的孩子會對“鬼怪、猛獸”產生莫名的恐懼。有時這種恐懼是非理性的,在大人們看來是無憑無據、沒有必要的,但也許正是這種無中生有的和無法自圓其說的想象,使孩子們感到莫名的恐懼。
《兩只老虎》中的“老虎”可以視為猛獸的象征。除了童謠之外,壹些古代的神話故事中也常有鬼怪、猛獸出沒,比如:壹條火龍橫空出世,壹頭獨角獸威力無比,等等。這些影像會投射到孩子的內心世界裏,引發令人毛骨悚然的想象。在孩子的感覺中,壹些猛獸、妖魔鬼怪似乎真的會威脅到自己的安全。
百度百科—兩只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