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聲腔劇種,又名京梆子、直隸梆子、衛梆子、秦腔等。清代中葉,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與河北地區方言、民間音樂相結合,於道光年間正式形成。河北梆子鼎盛時期,曾流行於北至今蒙古人民***和國的烏蘭巴托,南至廣州,東至今俄羅斯的海參崴,西至新疆的廣大區域,後影響範圍縮小,目前主要流行於河北、北京、天津及山東、東北的部分地區。
2、吳橋雜技
在吳橋,雜技藝術俗稱“耍玩藝兒”。民謠說:“上至九十九,下至才會走,吳橋耍玩藝兒,人人有壹手”。吳橋人對雜技有著特殊的愛好,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田間麥場,甚至在飯桌前和土炕上,他們隨時都會翻壹串跟鬥,疊幾組羅漢,打幾趟拳跤,變幾套戲法魔術。
5、樂亭皮影戲
樂亭皮影,俗稱樂亭影和老呔影,是集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說唱為壹體的戲曲表演藝術,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成形於金代,盛行於清中晚期,發展於建國後。影人和場景均用驢皮雕刻,又稱驢皮影。
清代初期已遍及永平府各州縣,乾隆年間進入北京,得到朝廷的確認,清中晚期至民國初,樂亭影戲風靡盛行,班社蜂起爭奇鬥艷,代表性的班社有:楊寡婦班、慶豐堂班、崔家大小班等五十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