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的著眼點很有意思。畢竟將如此沈重的棺木升到幾百米的高空進行安葬,的確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那麽古人會發揮什麽樣的聰明智慧,解決這壹難題呢?
(壹)為何懸棺
1.地理原因
懸棺大部分都出現在長江中下遊或者靠近沿海的地區,那裏氣候潮濕,如果棺木埋入土裏很快就會腐爛朽化。再者,棺木遠離地面也可以使遺體不受野獸侵擾。所以,為了完好地保存親人的屍骨讓逝者安息,古人利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開啟了懸棺葬。
2.避免戰亂
關於懸棺的最早記載是出現在三國時期,當時由於戰亂頻發如果實行土葬,陵墓就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戰爭的打擾,或被盜掘或被破壞,為了不使離去的親人再受擾,所以很多人就把去世的親人安葬在懸崖之間避免戰禍。
3.精神信仰
在某些少數民族心目中,將棺木放在高處,似乎更加有利於接近心目中的天國,為了讓靈魂更快地升入天空之上,庇護後人,所以很多人選擇死後將其屍身放置於棺木中,懸棺於高山之上。
(二)懸棺之制
所謂懸棺,就是將盛放有屍體的棺木安置於懸崖之上的做法,這其實屬於崖葬的壹種,是中國南方地區古代少數民族常用的葬俗之壹。
而在重慶地區的巫溪縣***計發現棺穴274座,其中以巫溪荊竹壩懸棺群最為典型,分布於高出河面100-400米的懸崖邊上,現存懸棺24具。這些棺木大多成組排列,直接擱置於巖壁狹窄而綿長的平臺上,上面巖石突出,形成了天然的巖棚,可以遮風擋雨。
而這些棺木則為整塊楠木挖制而成,棺蓋與棺身以字母榫叩合,制作比較粗糙。
懸棺的重量,根據考古現場考察的情況來看,荊竹壩第18號是其中體積最小的,?實稱80公斤,若連同兩具屍體和隨葬物品,總重量絕對不低於150公斤?。
(二)懸棺之法
對於如何將懸棺擡升至高處,其實學界早有研究,以四川大學考古系對於懸棺的考察成果來看,對此提出了四點設想。
壹是化零為整,即事先在崖底就把棺材分為棺蓋、底板、槨板等幾個部分,然後分別運送到懸崖上,然後在崖上組裝成型,再送屍體入棺。
二是吊運上崖,即直接把裝有屍體的棺材吊上懸崖,有的棺木上有耳,孔洞。有的額崖頂邊緣則保留著牛鼻孔痕跡,可能都是為了便於吊運棺木。
三是橫行崖上,即在有水平層理形成巖縫的地方,可以沿著巖縫橫行,直接運送棺木。
四是利用孟良梯,即在絕壁之上人工開鑿方形石孔,壹個接著壹個,自上而下形成?之?字形排列,然後再石孔中插入木棒,如同階梯壹般,人們則在其上進行通行與搬運。
總結:懸棺的升置方法,的確是壹個謎團般的存在,而在不同地區可能采用的方法也有所區別,具體方案的施行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當地地質條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