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布馬舞的歷史悠久

布馬舞的歷史悠久

宋末元初的潮州,饒平九村瓷窯密集,瓷業鼎盛,陶瓷文化伴隨著布馬舞文化來到了饒瓷發祥地九村,饒平布馬舞最初是由江西來饒的瓷工藝人傳入,在九村落地生根後,傳遍饒北山區,群眾喜見樂聞,歷代盛演不衰。

饒平布馬舞,古時的布馬制作相當簡單,只用竹篾紮成馬身,裹上白布彩繪而成。舞者將布馬背圍在腰間、似神勇的騎士騎馭著矯健的駿馬,采用漢樂大八音鑼鼓,以大嗩吶領奏曲牌《過五關》、《將軍令》等,伴隨舞蹈動作,隊形多變。

其舞蹈形式最初表演人數只有五、七人,主要表現南宋康王《泥馬渡江》的傳說,以後又吸收戲曲的表演和音樂賦予《狀元遊街》的內容,以圖吉祥之兆。相傳宋代江西人文天祥高中狀元,並因抗擊金兵有功,皇帝為了表彰其功績,賜其會同進士、榜眼、探花偕同各自的夫人及壹名童子策馬遊街慶賀,故名為《狀元遊街》,***有布馬九騎,並有鑼鼓伴奏。後來,饒平上饒堡石井鄉劉大力得中武進士,九村人因其是鄰鄉同姓,引以為榮,遂將原來布馬九騎增進武進士及夫人***十壹騎,表演時,更加顯示場面壯觀,氣派豪邁,表現了饒平人民驍勇敢闖、壹往無前的奮鬥精神。每逢節日,饒平北部山區仍盛行排演“布馬遊村”活動。

建國後,布馬舞流傳至黃岡壹帶,並經藝術工作者整理,又賦予新的內涵,以表現古代的女英雄(如陳壁娘、穆桂英、花木蘭等)事跡為主要內容,人數擴大至幾十人,坐騎列陣齊舞,布馬以假亂真,角色以貌悅目,隊伍齊整多變,並以潮州大鑼鼓和嗩吶伴奏,在潮州音樂和鑼鼓的伴奏聲中變換各種隊形,或輕騎漫步,或沖鋒陷陣,如疾蹄馳騁,戰馬奔騰。表現了颯爽英姿的巾幗英雄,柔中帶剛;服裝和布馬的色彩與制作也比過去有很大提高,因而成為壹種在海內外享有聲譽的漢族民間舞蹈。

隨著時代的步伐,舞蹈的表現內容有多次的變換充實,多姿多彩。如《八仙八騎》、《六國封相》、《草原民兵》、《昭君出塞》、《辭郎吟》、《穆桂英掛帥》等。布馬少則9騎,多則20余騎。後來幾經發展,逐漸形成為舞蹈形式,其隊形變化有“長蛇開陣”“雙龍擺尾”“闖跳四門”“傳花編索”“蝴蝶采花”等。

當演出開始時,壹陣模擬馬嘶的笛音過後,在雄渾的鼓樂聲中眾“駿馬”奔騰而上,它時而洶湧澎湃、雄壯奔放,矯健活躍;時而徐徐而行,像漫步村陌,變幻出多少粗獷與優美,激烈與柔情並存的舞姿。無論奔騰跳躍或徐步緩行,均要著重刻劃表現出駿馬形象,使其活靈活現,引人入勝,眼花繚亂,令人神往。其伴奏潮州音樂,融合著潮州大鑼鼓,舞蹈與音樂渾然壹體,使這壹盛行於山區的民間舞蹈煥發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