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莫紮特C大調奏鳴曲 第壹樂章 作曲背景

莫紮特C大調奏鳴曲 第壹樂章 作曲背景

還真沒動過腦筋考慮這首作品,因為我壹直覺得莫紮特上冊的奏鳴曲都挺容易的。

根據我所知道的,嘗試回答壹下:

先談點歷史的事情。莫紮特的第壹批成熟奏鳴曲應該是七首,但樂譜裏只有六首。據信有壹首丟了。279通常被認為是這壹套奏鳴曲裏最早創作的。有學者認為這些奏鳴曲是在莫紮特壹家到達慕尼黑以後才著手創作的。這個問題壹直是有爭論的,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在1775-1778年之間寫作的。

這個時候,莫紮特壹家在慕尼黑等待巴伐利亞宮廷的接見。作為音樂神童,莫紮特壹家希望小莫紮特能以自己的創作和演奏立刻贏得宮廷的賞識。所以,這批作品顯示出強烈的野心。這些作品除了由小莫紮特演奏以外,他的爸爸萊奧波特和姐姐南妮爾也會演奏壹些。根據他老爸的日記記載,兩個大人挑選的是比較難的幾首,特別提出C大調。應該就是K279。

問題是,今天看來《C大調奏鳴曲K279》並不是技術上很難的東西。學界壹般認為,老莫紮特所說的難是壹個相對概念。即相對於當時普遍的鍵盤樂奏鳴曲寫作方法,這首作品是比較復雜的。莫紮特很少用旋律加伴奏的寫法。雖然左手有很多阿爾貝替低音,但並不全然是伴奏。而右手主要是分解和弦、快速琶音等等。莫紮特還用了當時很少采用的兩首交替演奏同壹個琶音的技法。當然,今天看來仍然不是什麽很難的東西。

歷史就說到這裏,接下來說點心得。

樓主認為音符太多,說到點子上了。這實際上就是莫紮特想要抓住那些王公貴族眼球的東西。多數出身高貴的人,實際上沒什麽藝術品位。但他們倒是很習慣看雜耍式的表演。所以越是琳瑯滿目的東西越能吸引他們的註意力。其實同樣的做法後來在李斯特身上也出現過。他炫耀自己的八度時,實際上也是在迎合觀眾的低劣口味。

這首奏鳴曲(實際上也是莫紮特早期奏鳴曲)在演奏的時候,要達到幾個層次的熟練。首先是分句的清晰。古典主義時期音樂最大的特點在於分句。分句正確可以使整個音樂的檔次定位在很高的地方。俗話說,品味就比較正了。其次,不要過於做作。音樂本身寫得比較做作的時候,演奏就需要適當做點減法。壹味搖頭晃腦會讓音樂的濃淡失衡。恰到好處地點明作曲家寫下的妙筆才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我的個人經驗。我壹直覺得在演奏莫紮特早期作品的時候,裝飾音和波狀琶音這種東西最好不要彈得太短促。包括顫音在內。即便自己的能力能打出五到六個顫音,也把數量減少到三至四個。裝飾音之間盡可能保持平均。既能鍛煉手指的控制能力,也能取得比較典雅的效果。

最後是基本不用踏板,手腕適當提高,避免過於深沈的觸鍵。莫紮特那個年代的琴比較輕,很多時候還在演奏羽管鍵琴。彈出liggiero比彈legato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