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始創於西漢,鼎盛於東漢,歷經兩晉、南北朝,歷時六、七百年,直到隋唐時期才被國子監慢慢代替。
太學是中國古代的的壹種大學,始設於漢武帝元朔五年。上古的大學,稱為成均、上庠。董仲舒:“五帝名大學曰成均”,鄭玄:“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至於夏商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設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
到了漢代,在京師設太學,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太學祭酒兼掌全國教育行政。隋代以後改為國子監,而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
太學是漢代出現的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只有私家教學,沒有政府設立的傳授學術的學校。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壹尊之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最初太學中只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漢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
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壹萬余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可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