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興邦指多災多難的局面有時反能使民眾發奮圖強、戰勝困境,使國家興盛起來。
多難興邦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左傳·昭公四年》。
成語故事
公元前538年,楚國經過壹度內亂之後,楚靈王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當時,在眾多的諸侯國中,楚國和晉國勢力較強,楚靈王就派人出使晉國,要晉平公和他壹起召集諸侯會盟,讓楚國做盟主。
壹心也想做盟主的晉平公,聽了很不高興。但他表面卻不露壹點聲色,先安排楚國的使者去休息,然後再把大夫司馬侯找來研究對策。
司馬侯素以穩重,思考問題全面而深得平公信任。他沒有先講自己的看法,卻問晉平公打算如何處置。晉平公說:“我們晉國山多地險,戰馬成群,而且政局穩定,國力空前強大,而楚國現在內部動亂,困難重重,自顧不暇,哪裏還有資格做盟主。”
司馬侯進諫說:“楚國動亂多難,就壹定不能做盟主,這是沒有根據的。歷史上有些國家多災多難,反而會促進他們內部團結壹致,發憤圖強,很快就興盛起來。”
接著,他又舉出齊國的桓公和晉國的文公兩個例子,來說明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襄公公孫無知被殺,魯國又乘機出兵進擾。流亡在外的齊桓公,趕回來迅速平定了內亂,打退了魯軍,以後又勵精圖治,威震諸侯,成為春秋時代的第壹個霸主。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聽信讒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和夷吾;不到五年,大臣裏克又殺奚齊、卓子兩個幼君,準備迎接流亡在外的重耳回國即位,由於秦國的幹涉而歸於失敗,結果裏克被殺。
從此晉國連年動亂不止。後來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到晉國,振興國家,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二個霸主。
司馬侯在分析了盟國的國內情況後,就向晉平公進壹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他說:“要同楚國爭霸,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楚國的內亂上。楚王是個狂妄自大的人,我們應當趁機滿足他的欲望,讓他更加肆無忌憚,過不了幾年,就會自取滅亡。到那時,誰還能和晉國爭奪盟主呢?”
果然,不出司馬侯所料,楚靈王做了盟主後,更加忘乎所以,經常不理朝政,沒過幾年楚國就發生內亂,靈王被逼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