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功能的實現與設計分開,便於分工協作,即采用結構化的分析與設計方法將邏輯實現與物理實現分開。瀑布模型將軟件生命周期劃分為軟件計劃、需求分析和定義、軟件設計、軟件實現、軟件測試、軟件運行和維護這6個階段,規定了它們自上而下、相互銜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級下落。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現的軟件開發模型,在軟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提供了軟件開發的基本框架。瀑布模型的本質是壹次通過,即每個活動只執行壹次,最後得到軟件產品,也稱為“線性順序模型”或者“傳統生命周期”。其過程是從上壹項活動接收該項活動的工作對象作為輸入,利用這壹輸入實施該項活動應完成的內容給出該項活動的工作成果,並作為輸出傳給下壹項活動。同時評審該項活動的實施,若確認,則繼續下壹項活動;否則返回前面,甚至更前面的活動。
瀑布模型有利於大型軟件開發過程中人員的組織及管理,有利於軟件開發方法和工具的研究與使用,從而提高了大型軟件項目開發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