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是黃海懷創作的壹首二胡獨奏曲,系1964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獨奏比賽中的新作品。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賽馬》二胡獨奏曲及樂曲賞析,歡迎大家聆聽鑒賞。
樂曲賞析:
樂曲開始時描寫了奔騰激越縱橫馳騁的駿馬,來刻畫蒙古族人民節日賽馬的熱烈場面,接著完整地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通過對民歌錦上添花地變奏,創造性地運用大段落的撥弦技巧,使樂曲別開生面,獨樹壹幟,隨後自然地引出了華彩樂段,這是模仿馬頭琴演奏手法的壹段?獨白?式的音樂。它把草原的遼闊美麗和牧民們的喜悅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同時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新的高難度水平。樂曲的最後,以第壹段旋律的變化再現結束全曲。
《賽馬》的曲式結構,是壹首由單壹主題及其派生變衍構成的三部曲式,其中間部分也即第二部分是原民歌,第壹、第三部分是原民歌的派生。三個部分都是圍繞著壹個中心--?賽馬?來展開,無論是從材料處理上,還是形象塑造上,都強調?賽馬?這壹形象並對其進行多側面的展示。它們之間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對比,但又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而歌唱性的原民歌主題在材料組成的意義上則具有主導性質,在樂曲的中部形成壹種凝聚力,將兩端的發展部分緊緊地拉攏,構成全曲的對比統壹的整體。
第壹部分
第壹部分是壹條十分典型的器樂化旋律,F宮D羽調六聲音階。透過這些不同跨度音程的上下跳動、連續快速的律動音型、以及細致的節奏處理,在開闊奔放的強音和急促有力的音型的背景之下,作曲家將主題的音高材料通過節奏壓縮,構成級進的、迂回環繞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律動,並以模進方式進行變換,帶有流暢的旋律性的運動感,?開門見山?地把賽馬場上群馬飛奔,熱烈歡騰的場景展現在人們面前。
第二部分
樂曲的第二部分(41-108),這是主題的完整引用及其變奏的部分,也是全曲的?中間?部分,好像是第壹部分之後的自然的?發展?。第41-56小節,是主題16小節原型。第57-72小節,作曲家通過變奏的手法將主題旋律音加花裝飾,對節奏進行填充,輕快活潑的節奏使音樂富有動力,使原主題從音樂性格上更靠近?賽馬?的形象。第73-88小節,主題旋律的第二次變奏,由伴奏聲部演奏,簡單的旋律隱藏在3個八度之間來回跳躍,隨著音高位置的變化,?駿馬奔騰?的形象栩栩如生。而二胡創造性地大段落的借用小提琴的撥弦技巧,漏板半拍奏出跳躍的分解和弦,兩者生動的結合,使樂曲別開生面、獨樹壹幟。比較新穎的二胡撥弦技巧,與前拉奏的旋律在節奏和音色上的對置所形成的鮮明對比,使音樂的發展得到了進壹步展開。黃海懷先生采用大段的撥弦演奏技巧的嘗試,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對於後來的二胡作品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88-108小節,這是壹個過渡性的樂段。貫串進入,壓縮主題旋律材料,呼應第壹部分開始的第壹樂句模仿?馬蹄聲?的效果象,使主題融會貫通全曲。緊接是在五聲音調中級進的迂回環繞。第100-105小節,是主和弦的分解,這4小節的和弦分解,進壹步肯定並鞏固了前面兩部分的調性,並與隨後的華彩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隨後擴充的幾小節(105-108),作曲家運用戲劇音樂緊拉慢唱的手法,將兩部分之間過渡的句逗間隔填補起來,使之成為壹條不間斷流動的緊湊旋律,把主題旋律與過渡統壹在同壹條旋律線的平面上,使之合二為壹。第108小節不在主音上收攏,而在?A角?開放結束,作曲家選擇這樣的手法,不僅保持著音樂繼續前進的動力,而且自然地引出了二胡的華彩段,並暗示了華彩段的功能特點。
尾聲
在泛音的無限延長中,第壹部分開始的第壹樂句的/馬蹄聲0形象再次出現,首尾呼應,轉入了第三部分,回到F宮D羽調。這壹部分是第壹部分的?再現?,熱烈歡騰的賽馬景象重現在聽眾眼前。進入?再現?之前,有4個小節音型引入,由伴奏樂器演奏。這4個小節(111-114),是持續的/A角0音(即主題第二句的落音)的節奏的變化,這個?角?音從華彩段的最後壹個音開始,直接準備了主音的出現。用西方和聲觀點來看,就是?屬--主?的準備。在歡騰熾熱的氣氛中,音樂嘎然而止於主音?D羽?音。這種?短而有力的?的結尾,讓聽眾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