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的形象特點

<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的形象特點

信陵君,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四公子」(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之壹,也是司馬遷極為推崇的理想人物,他說:「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 而信陵君在〈魏公子列傳〉中,他也表現出以下的性格特征:

1. 仁而下士,謙而禮交

傳中首先用簡潔、洗煉的語言,概括地介紹了信陵君的身世地位:「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異母弟」、「封公子為信陵君」。從而對信陵君作了必要的、初步的交待。然後,突出強調信陵君的性格特征——「仁而下士」、「謙而禮交」。正因為他能夠「士無賢不肖,皆能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所以在當時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深遠的政治影響:士——「方數千裏爭往歸之」,諸侯——「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這些是對信陵君概括的介紹和評價。

其次通過「公子與魏王博」的典型事件,首先寫出「士」在國家安危中的重要作用。在「公子與魏王博」的輕松氣氛中,突然傳來「趙寇至」的緊迫消息。魏王的反應是:「釋博」、「心不在博」。而公子的反應卻是:「止王」、「復博如故」。在這鮮明的對比中,突顯了信陵君胸有成竹、遇亂不慌的鎮靜態度。但這並不是因為他聰穎過人、料敵如神,而是由於「客有能探得趙王陰事者,趙王所為,客輒以報臣」。如此壹來,便用確切的事實,強調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重要意義。

最後,再通過「自迎侯生」的典型事例,形象地寫出信陵君仁而下士,謙而禮交的具體情況。當信陵君聽說魏有隱士侯嬴後,並不因為他是壹個又老又窮的「夷門監者」而厭惡和嫌棄,恰恰相反,他立即「往請,欲厚遺之」,並且「置酒」以待,然後「從車騎」、「虛左」、「自迎」、「執轡愈恭」。入市之後,則「顏色愈和」、「色終不變」。至家之後,馬上「引侯生坐上坐」、「為壽侯生前」。壹個魏國的貴公子,居然能夠去拜訪、親迎壹位看守城門的小人物,並表現出如此異常尊敬和謙恭,實在難能可貴。它強烈表現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謙而禮交的美德,閃爍出深邃的思想光彩。

而歌頌「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是司馬遷作此傳的主旨。其原因除了在稱頌信陵君壹生功業都與他能仁而下士有關之外,同時,由於司馬遷在目睹、親歷自身所處社會的世態炎涼時,達官貴人、乃至於當朝至尊不能禮賢下士,反而摧殘人才的惡行中,藉由此傳在信陵君等人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渴望君主能如信陵君壹般仁而下士、從諫如流,成為士人的知己,而士人也能如侯生壹般為知己者所用,為國效力。

2.見義勇為,救人急難

在形象描繪上,在秦國「進兵圍邯鄲」的嚴重時刻,作品描繪了平原君、魏王、信陵君的不同反應:首先,平原君是「數遣魏王及公子書,請救於魏」、「使者冠蓋相屬於魏」,表現了他的焦急。魏王則是「恐」和「畏」,表現了他的自私和懦弱。只有信陵君,「數請魏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在這鮮明的對比中,突出地表現了信陵君見義勇為,舍生相救的高貴品格。

而在情節上,傳中也為他求教侯嬴做了鋪墊。在救趙途中,他不忘戰友,求教寒士:「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再者,他明察自省,引咎自責:「侯生曾無壹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此外,他謙恭謹慎,不恥下問:「公子再拜,因問」。再加上他虛懷若谷,采納善言:「公子從其計」。從而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信陵君從諫如流,納入善言的性格特征。

至於在信陵君救趙的刀光劍影中,雖然記敘較為簡練,但卻突出了他見義勇為,救人急難的高尚品德,形象地寫出了他是個有勇有謀的治國人才:他「矯魏王令」,他「將晉鄙軍」,他「勒兵,下令軍中」,他「進兵擊秦軍」,終於勝利完成「救邯鄲,存趙」的歷史使命。於是,作品深刻地表現了信陵君見義勇為,救人急難的品德,所以才完成了竊符救趙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