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近代史是1部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並逐步形成世界體系及其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
1、 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14至15世紀)
(1) 歐洲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分工進壹步擴大,經濟結構的巨變,都促進了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2) 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生產關系的進壹步發展,最早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羅倫薩和西北歐洲的尼德蘭等地,城市行會手工業者發生了分化,形成了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了。
(3) 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結果。其直接原因是國內外市場形成,商品經濟進壹步發展。
(4)城市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有兩種途徑。壹是通過簡單商品生產者的分化:行會手工業者在商品生產的競爭中不斷分化,少數人富裕起來,擴大作坊,雇工剝削,變成了資本家。多數人破產,淪為依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雇傭工人。二是通過手工業從屬於商業資本:控制了商業資本的包買主,利用小生產者的經濟困難,低價預購產品。後來進壹步將原料分配給小生產者,要求按時按規格交貨,付給壹定的酬金,這樣小生產者喪失了經營的獨立性,實際上成為領取計件工資的雇用工人。商業資本對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
(5) 隨著貨幣地租廣泛推行與商品經濟進壹步發展,農村中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方式的農場和牧場。
2、 工場手工業時期的資本主義(16至18世紀)
(1)這壹時期,工場手工業壹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工場手工業是以手工技術和雇用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他是從手工業生產向資本家的機器大生產過多的準備階段。這壹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是商業資本控制的著工業。
(2)歐洲出現了“商業上的革命”和所謂“價格革命”。歐洲同非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各地的商品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出現,主要商路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貿易中心發生轉移,意大利的商業地位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尼德蘭所代替。大量貴重金屬源源流入歐洲,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3) 歐洲國家加緊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和海外貿易、販賣黑奴等是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其實質是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的的歷史過程。
(4) 歐洲各國工場手工業發展不平衡。荷蘭、英國正處於領先地位,法國經路易十四改革,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西歐國家。
(5) 重商主義是這壹時期主要流行的經濟思想。他主張發展工商業,擴展對外貿易,獎勵出口,減少進口,使金銀流入國而不流出。有利於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3、 蒸汽時代的資本主義(19世紀初至70年代)
(1)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完成的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到1840年前後工業革命完成。19世紀初,工業革命擴展到法、美那等更多的國家, 19世紀初期,法、美完成工業革命,、俄、日也開始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完成是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取代傳統的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生產力極大提高。
(2)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1857年,第壹次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是其標誌。
(3) 英、法等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將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在世界範圍內大肆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廣占殖民地,將亞、非、拉廣大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4) 這壹時期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思想是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自由資本主義興盛起來。
4、 電氣時代的資本主義
(1)19世紀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科學與技術開始密切結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並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2)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壹方面,科學技術的巨大進壹步推動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生產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壹方面,隨著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集中,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裏。生產和資本的日益集中產生壟斷。到19世紀晚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
(3)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大。英、法經濟發展趨於緩慢,工業生產分別由第壹、第二位降到第3、第4位;
美、德後來居上,趕上並超過了英、法;俄國也有所發展;日本開始崛起。
(4)列強在商品輸出的同時大量輸出資本,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開設的銀行、興辦工廠、修建鐵路等等,世界基本上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
(二)世界現代史是資本主義進壹步發展並與社會主義並存、對抗、競爭的歷史,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資本主義(20世紀20至40年代)
(1)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受戰爭破壞嚴重,英法經濟雕敝、衰退,德意經濟處於崩潰邊緣。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采取措施,著眼於經濟恢復。20年代中期,出現經濟復蘇的局面。美、日兩國則從壹戰中受益,變為債權國。
不列顛的最有雄心的帝國建設者塞西爾·羅得斯的壹幅漫畫,他夢想自好望角到開羅之間的廣大非洲土地都成為英國的轄區。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這樣評價他:“當羅得斯站在好望角半島上時,他的影子落在贊比亞。”
□楊小凱(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
英國早期限制了機會主義
早期英國的成功就是壹種***和制度、憲政制度的成功。有了這種制度才能限制當權者的機會主義。只有政府的機會主義限制住了,經濟才能發展起來。這是英國發展起來的壹個根本原因
筆者年輕時認為發達國家經濟的成功是資本主義的成功。但是看的書多了,發覺西班牙、南美的“壞資本主義”,中國明、清的“壞資本主義”(又有人稱之原始資本主義或商業資本主義)不能產生成功的經濟發展,因此認識到成功的經濟發展不但需要自由市場,更需要適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
18世紀時的英國是發達國家,而法國是發展中國家,二者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制度的差距。
法國大革命前實行專制制度,雖有自由化改革產生的“壞資本主義”,但經濟卻不發達。而英國1688年之後就實現了憲政制度。憲政制度在當時並不是壹種民主制度,而是壹種***和制度。所謂***和制度,就是只有少數有錢繳稅的男人才有選舉權,因此妳很難說它是民主的。但它是“***和”的,就是說有分權制衡制度。
***和實際是對民主的不信任,它害怕民主變成多數人壓迫少數人,所以***和有壹種保護少數人的機制。比如美國參議院不管各州大小和人數多少都是壹州兩票,所以可以作為少數對抗多數的壹個機制。眾院是按選民人數選出的,卻要受不是按選民人數選出的參院的制衡。選總統的選舉團則是眾院(民主)和參院(***和)的折衷。所以選民票數少的小布什贏了票多的戈爾。
美國另壹個對抗民主的制度就是大法官制度。法官不是選舉的,而是總統任命的,而且實行終身制。當然總統的任命權受國會制衡,也難得有機會運用此任命權(有個空缺才有機會)。法官是可以對抗輿論的,所以有人說美國的言論自由,不是絕對的。
因此***和與民主是有很大差異的。講民主往往就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兩極沖突,這是很不穩定的,而***和強調權力制衡,任何壹極都不能壓迫另壹極。因此***和與民主的關系是很緊張的。
中國有好多人還對此不甚理解。民主簡單地說就是少數服從多數,而***和或自由則是要保護和尊重少數。
早期英國的成功就是壹種***和制度、憲政制度的成功。有了這種制度才能限制當權者的機會主義。只有政府的機會主義限制住了,經濟才能發展起來。這是英國發展起來的壹個根本原因。這是“好資本主義”,即自由市場是以政治上沒有壟斷為基礎的。
法國大革命前是壹種“壞資本主義”,即經濟有壹定自由,在政治上是人治的。這種專制有些方面跟中國歷史上壹些朝代很像。比如說它搞“薄賦輕徭”。薄賦輕徭是專制主義的壹個特征,因為壹個不是民選的政府不敢收太高的稅,否則人民會造反的。而壹個***和政府反而可能征得很高的稅。
所以當時英國和法國發展的壹個重要區別就是,英國政府平均稅率比法國要高得多。但英國的稅法很公平。在法國有很多人是可以不繳稅的,比如貴族等。正因為稅法不公平,所以法國的平均稅率比英國低很多,它沒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事業。
當時英國的官商關系叫做“建設性的沖突”,而法國則是官商勾結。所以英國當時的制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憲政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裏講的憲政。其第壹個特征就是國王的財政和國家的財政是分開的。還有壹點就是當時英國執政黨的財政和國家的財政是分開的,執政黨在執政的時候不能從事贏利性事業。
諾斯和溫格爾在壹篇論文中提出壹個觀點,就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成功不是壹個純粹的經濟現象,而是1688年光榮革命建立了上面說的這樣壹套憲政遊戲規則。這樣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就被限制住了,人民的機會主義也就跟著減少了,所以工業革命才會在英國發生。
機會主義也就是坑蒙拐騙,個人的坑蒙拐騙只是小事情,真正的問題是政府的坑蒙拐騙。只有在憲政制度下,政府分配才能盡可能公平。比如說專利制度,它沒有公私之分,政府是完全中立的;還有自動註冊的制度,也就是保護私人企業剩余權的制度。這些使得技術發明可以賺錢,從而大大地推動了技術商業化和技術進步。有了這些,才會有工業革命。
法國為什麽爆發革命
18世紀的法國,由於收入分配不公,壹般的人買不起很多產品,生產是為少數貴族階層服務的,這使得市場規模很狹小,從而生產成本很高,分工水平低,效率很低
而當時法國老是強調政府的科技獎勵制度,就是由政府來判斷獎勵誰不獎勵誰,這阻礙了它的技術的商業化。中國史學界現在有壹個公論,就是溫州的錢莊等民間機構在宋朝時就存在了,而不是制度創新,也就是說,中國早就存在“原始資本主義”了。現在很多史學界的人都說,如果沒有外國入侵,中國可能幾個世紀都不會進入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為什麽呢?工業資本主義需要技術上的發明,這就需要專利制度和對私人剩余權利的保護(按照Mokyr的看法,英國工業革命中50%以上的新技術沒有獲得專利,他們是政府保護私人企業的剩余權而創造出來的)。
最近很多史學家有這樣壹個公論,在18世紀的法國,由於收入分配不公,壹般的人買不起很多產品,生產是為少數貴族階層服務的,這使得市場規模很狹小,從而生產成本很高,分工水平低,效率很低。而當時英國收入分配較公平,生產是為大眾服務的,所以市場規模大,成本低。所以收入分配不公是阻礙經濟發展的。有人說收入分配不公是發展中國家的必然現象,這個觀點是很值得反思的,同時收入分配和經濟發展也是互為因果的,就是說收入分配公平使得經濟發展快,經濟發展快又使得收入分配公平。這也是“好資本主義”的特點。
但是在法國舊王朝時期,政治壟斷產生了收入分配的無效率不公平。這樣,大多數的商品老百姓都買不起,同時大量的經濟生產能力被用來為精英集團生產奢侈品。這意味著,法國市場容量非常有限,由此產生了低水平的勞動分工和低的總合生產力。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和舊王朝時的法國在制度上的這種差別,產生了人均真實收入和國家財富的差別。這種差別是法國革命爆發的原因之壹。根據Mokyr的估計(1993,p.45),在1788年,英國的人均GNP比法國高出 30%。
南北美為什麽差距大
模仿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模仿制度,另壹種是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由於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在沒有基礎制度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模仿實現快速發展。特別是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容易,模仿制度比較困難,因為要改革制度會觸犯壹些既得利益
還有南北美洲發展的對比。南美洲的資源很豐富,但壹直處於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北美洲相對南美洲資源貧乏,卻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諾斯將此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壹,北美地區實行地方自治,在英國治下,各州自治,稅收主要是用於地方發展。而南美洲宗主國只是把殖民地看作壹個稅源,地方自治性很弱,所以就很難發展起來。
第二,北美是壹個新教國家,南美是天主教占優勢,文化的差異導致了經濟發展的不同。
第三,北美實行的是聯邦制,而南美實行單壹制。“壞資本主義”除了官商勾結、政治壟斷等之外,壹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收入分配不公。南美的基尼系數是世界上最高的,達到0.6到0.7。
與北美洲的發展進行對比後,許多歷史學家將拉丁美洲令人失望的發展歷程歸結於拉美精英集團的政治壟斷。這種政治壟斷產生了低效率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並反過來進壹步導致了市場容量的狹小和總合生產力的低下。
有學者指出,在18-19世紀的後期,美國的收入分配比英國公平,因此,美國的市場容量大於英國。根據他們所作的回歸分析,天主教和成文民法會對經濟增長產生負面影響,而新教和普通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正面的。拉丁美洲和其他“壞資本主義”存在的地區正是天主教統治和有助於政治壟斷產生的大陸法盛行的地區。(沒有羅馬的認可,天主教信徒不能發展天主教的支派。同時,大陸法是由政府制定的)。而擁有“好資本主義”的國家(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都是新教占優勢和實行普通法的地區。而新教和普通法是不利於產生政治壟斷的。(新教徒可以不經任何人的同意發展新教教派;普通法是基於公平審訊中的訴訟案例由當事人訴訟產生的法律)。歐洲大陸法盛行的地區在英美制度競爭壓力下,逐漸實行憲法司法制度,用憲法法庭制衡政府的立法權後,大陸法與普通法之間的差別縮小。
而後發劣勢跟“壞資本主義”有很大關系。“後發劣勢”意思是說,落後國家由於發展比較遲,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模仿發達國家。模仿有兩種形式,壹種是模仿制度,另壹種是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由於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在沒有基礎制度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模仿實現快速發展。特別是落後國家模仿技術比較容易,模仿制度比較困難,因為要改革制度會觸犯壹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後國家會傾向於技術模仿。
但是,這樣做的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清朝的洋務運動是壹個例子。日本政府是抱著當個好學生的態度模仿資本主義制度的。日本政府除早期人民完全不知道企業為何物時辦過少數“模範工廠”外,基本不搞國營企業。它很快賣掉“模範工廠”後,基本再不辦國營企業。政治制度也學西方,搞政黨自由和議會政治,只是不肯放棄天皇的實權。但是後搞洋務運動的中國,卻想在不改政治制度的條件下,用國有制(官辦)、合資企業(官商合辦)、承包制(官督商辦),通過模仿技術來實現工業化。這在當時效果當然好過洋務運動前的中國經濟。但是這卻使國家機會主義制度化,政府與民爭利,既是遊戲規則制定者,又是裁判加球員,因此私人經濟無法生長起來。最有趣的是,洋務運動中由於政府堅持國營企業的主導地位,壟斷資源,很多私人企業就真的不如國營企業有競爭力。因此清朝的洋務運動產生了“壞資本主義”。
政治壟斷產生“壞資本主義”
政治壟斷使政府壟斷的部門的服務質次價高,產生的收入分配的無效率不平等,政府壟斷的部門或與政府勾結的商人獲得大量壟斷利潤,而其他部門受剝削而收入低,因而限制市場容量的擴展,並有害於經濟發展
政治壟斷產生“壞資本主義”,壹個地區的發展亦如此。許多歷史學家將西歐工業化和成功的經濟發展歸功於歐洲政治的不統壹以及敵對的統治者之間的競爭,這打破了政治壟斷。這方面最有名的當屬Baechler的觀察(1976,p80):“資本主義擴張的根源,壹方面在於同壹文明內幾種政治力量的***存,另壹方面,政治的多元性給經濟發展以自由。”
Baechler(1976,pp.1978-79)試圖解釋政治壟斷沒有在歐洲盛行的原因:“西方經歷政治多元化的原因是復雜的……從這種發展中,我可以看到壹種歷史奇跡,也就是說,壹種極端不可能的歷史事件。所有的政治權力都趨向於絕對化,政治壟斷不能生存的話,壹定是因為有壹些限制它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是教會的存在。因為教會的跨國性質很難被政府吸收。其次,是分權的封建制度下的社會精英,他們不是為政府服務,以及城市的發展和資產階級的成長。最後,是鄉村社區相對於國家的自治制度。在我看來,從十七世紀以來,在這壹地區,英國模式對西方政治命運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這壹論斷得到了許多學者和歷史學家的贊同。McNeill(1974,p.125)指出,“現代歐洲早期的政治多元化,我認為,是根本的和與眾不同的原因。在現代火炮的威力面前,世界上其他壹些文明地區的反應是鞏固和強化龐大皇權國家的中央權威,而中歐和西歐的地方君主國的反應,卻是更有意識地同他們的鄰居展開競爭,有時是通過和平的方式,但更多的是通過戰爭的方式展開競爭。這樣壹種政治格局,就像風箱壹樣,刺激了意識形態競爭之火,並使任何有利壹國競爭優勢的技術革新之火花得以燎原。”
Hoffman和Norberg(1994)指出,“總之,在現代歐洲早期,所有的君主在實現他們的意願時,都不得不面對強大的障礙;不經過談判、磋商,有時甚至是賄賂,任何君主都不可能得到他的利益”(p.305)。“不論他們有多麽自負,專制主義政體是不能隨意借錢或者征稅的。只有具有強大的民意機關的政府才可能抽取巨額稅收,舉借大筆錢財。課稅和專制最終是矛盾的。”“最後,自由是壹個強國、壹個強大而富有的國家產生的必要前提”(p.310)。
Landes指出,“專制在歐洲也是大量存在的。但是這種專制被法律和領土分割削弱了。同時,在國家內部,中央(王權)和地方封建主之間的權力分割也削弱了這種專制。分裂產生了競爭,而競爭有利於保護好的國民。如果不善待他們,他們會跑到別的地方去。‘好資本主義’不但不讓政府侵犯私人財產和企業,也不讓金錢操縱政治,例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和對個人和公司政治捐款行為和數額的規制。而‘壞資本主義’的另壹特點就是金錢操縱政治。”
費正清認為,在十九世紀,統治精英的政治壟斷是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東方社會,在中央集權政府的組織下,官僚政治制度壟斷了幾乎所有大規模活動,諸如行政管理、軍事、宗教以及大規模經濟活動。因此,私人企業從來不可能在沒有官方庇護時發展。商人壹直處在官方的控制之下,被作為官方的聯盟,其活動總是被官方利用或榨取,以滿足官員個人或政府的利益。”EtienneBalazs指出,“商業交易總是受官方稅制以及管理的約束。政府對主要物品的壟斷,在古代,比如鹽和鐵,在近代,比如對茶、絲綢、煙草和火柴的壟斷,表明政府擁有無所顧忌的經濟特權。沒有任何商人階層被允許獨立地產生並侵犯這些特權。在實際中,政府對私人產權的藐視進壹步強化了政府的經濟特權。這表明,官方的庇護和支持是大型商業企業發展的惟壹途徑。這樣做的結果是形成壹種商人和官員之間封閉的利益***同體……總而言之,資本主義之所以沒有在中國發展起來,根源在於,獨立於地主紳士以及他們在官僚政治制度中的代言人的中國商業從來都沒有可能建立起來”(Fairbank,1992,p.179)。
Mokyr也指出(1990,p.236):“引用Needham的話,在清朝時期,官僚體制壓制知識分子和政治異端的產生,盡管中國沒有歐洲那種極端的宗教迫害。與歐洲相比,中國不存在小公國或者城市-國家,而這正是有新思想的聰明人可以逃避的地方。”Elvin(1973)指出,中國在宋朝時,商業資本主義和技術就很好地發展起來了。然而,由於政治壟斷和“壞資本主義”政治體制,它並沒有發展到成熟的工業化階段。
楊(2002,ch.1)認為:“歐洲的這種多元化,保證了幾種文明和主權國家以接近平等的地位相互挑戰。相反,東亞的地緣政治結構卻保證了在西方文明入侵之前,中國文明的霸權地位。沒有其他的文明能與它抗衡。中國是壹個大陸國家,它很容易贏得壹場統壹戰爭,但是內陸貿易卻是昂貴的。因此,直到日本的明治維新之前,在東亞,制度試驗的多樣性遠遠小於西歐。”
最近廖和筆者用壹般均衡模型證明了這個猜想:在不存在政治壟斷的自由市場中,勞動分工的壹般均衡水平和總合生產力高於存在政治壟斷的自由市場中的水平。 “壞資本主義”有除政治之外所有商品的自由市場,但政府壟斷的部門沒有自由進入,雖然政府壟斷部門的服務可公開自由定價,或間接自由定價(貪汙受賄)。政治壟斷使政府壟斷的部門的服務質次價高,產生的收入分配無效率不平等,政府壟斷的部門或與政府勾結的商人獲得大量壟斷利潤,而其他部門受剝削而收入低,因而限制市場容量的擴展,並有害於經濟發展。這種政府壟斷造成的狹小市場容量看起來就像經濟不景氣,但這種經濟不景氣與“好資本主義”中的景氣循環性質完全不同。壟斷政治的利潤的常見形式就是貪汙腐化。與不存在政治壟斷的自由市場相比,政治壟斷降低了商業化程度、市場壹體化程度、生產集中程度和可以被利用的內生比較優勢以及職業和經濟結構的多樣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