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爭是發生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壹場有關政治和宗教平衡的沖突。它爆發於四百年前,導火線是1618年著名的布拉格“擲出窗外事件”。這壹事件引發了隨後30年的戰爭,幾乎涉及所有其他歐洲國家。他們要麽直接參與戰爭,要麽間接向參與者提供支持。西班牙、法國、丹麥、瑞典和特蘭西瓦尼亞至少直接卷入過壹次戰爭;英國、荷蘭、波蘭、立陶宛、奧斯曼帝國、天主教國家和許多意大利國家間接卷入了戰爭,主要是向壹個或多個直接參戰方提供財政或軍事援助。
宗教分裂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因素。早在1517年,馬丁·路德就發表了論文,無情地揭露了腐敗的天主教教皇出售“贖罪券”來籌集資金和醜陋的集資手段。他相信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必要在上帝和人之間建立壹個中介。利用教皇和牧師作為人與神之間的媒介,只會增加剝削、教會腐敗和社會混亂的層次。因此,他提出了“以信為義”的宗教命題。這是中世紀天主教統治和意識形態禁錮時期的壹次令人震驚的舉動,對天主教教廷來說是沈重打擊。自那時以來,天主教宗教權威受到了震驚,歐洲宗教統壹的形勢逐漸發生了動搖。新教已經成為與舊宗教天主教競爭的生力軍,基督教世界已經開始分裂。然而,歐洲長期的宗教統壹使這樣壹個概念占主導地位:壹個國家只能有壹個宗教。
三十年戰爭對歐洲軍事方面的改革是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的。這主要表現在瑞典參與三十年戰爭以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對軍事的改革。確實如此,古斯塔夫因在三十年戰爭中卓越的戰功、獨特的思想、先進的理念而被譽為現代戰爭之父。
三十年戰爭讓歐洲首次出現了權力失衡的狀態,為了土地、信仰和權力,這場戰爭最終演變成日耳曼新教親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間的戰爭,到後來成為法蘭西和哈布斯堡兩個王朝,還包括其他強權之間的血肉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