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禎卿,字昌谷,吳縣人。資穎特,家不蓄壹書,而無所不通。自為諸生,已工詩歌,與裏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楊循吉,由是知名。舉弘治十八年進士。孝宗遣中使問禎卿與華亭陸深名,深遂得館選,而禎卿以貌寢不與。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博士。禎卿少與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其為讀,喜白居易、劉禹錫。既登第,與李夢陽、何景明遊,悔其少作,改而趨漢、魏、盛唐,然故習猶在,夢陽譏其守而未化。卒,年三十有三。禎卿體臒神清,詩熔煉精警,為吳中詩人之冠,年雖不永,名滿士林。子伯虬,舉人,亦能詩。
2. 汪沨,字魏美,錢塘人 文言文翻譯原文及譯文供參考:
汪沨,字魏美,錢塘人。明朝遺民。少孤貧,力學,與人落落寡諧,人號曰汪冷。舉崇禎己卯鄉試,與同縣陸培齊名。
甲申後,培自經死,沨為文祭之,壹慟幾絕,遂棄科舉。姻黨欲強之試禮部,出千金視其妻,俾勸駕,妻曰:“吾夫子不可勸,吾亦不屑此金也。”嘗獨身提藥裹往來山谷間,宿食無定處。沨故城居,母老,欲時時見沨,其兄澄、弟沄亦棄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時來定省,然沨能自來,家人欲往跡之,不可得。
嗣因兵亂,奉母入天臺。海上師起,群盜滿山谷,復返錢塘。當是時,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壹也,當事皆重之。監司盧高尤下士,壹日,遇沨於僧舍,問:“汪孝廉何在?”沨應曰:“適在此,今已去矣。”高悵然,不知應者即沨也。高嘗艤舟載酒西湖上,約三高士以世外禮相見,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墻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為壽,不得卻,坎而埋之。裏貴人請墓銘,饋百金,拒弗納。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殘書數卷,鍵戶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蹤跡。遇好友,飲酒壹鬥不醉。
魏禧自江西來訪,謝弗見。禧留書曰:“吾寧都魏禧也,欲與子握手壹痛哭耳!”沨省書大驚,壹見若平生歡。臨別,執手涕下。沨嘗從愚庵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庵謹,豈有意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庵,然今之誌士,多為釋氏牽去,此吾所以不屑也。”
康熙四年秋,終於寶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
譯文:
汪沨,字魏美,是錢塘人。明朝遺民。少年時失去父親,家裏貧困,學習努力,性情孤傲,很難跟人合得來,人們稱他為汪冷。考中崇禎己卯年鄉試舉人,跟同縣陸培齊名。
甲申事件(李自成攻陷北京)後,陸培自縊而死,汪沨寫文章祭奠他,竟痛哭到幾乎氣絕,於是放棄科舉考試。他的親族想強求他參加禮部的考試,拿出千兩銀子看望他的妻子,讓她促請汪沨起行,汪沨妻子說:“我的丈夫不能被勸服,我也看不起這些銀子。”(汪沨)曾經獨自壹人提著藥包在山谷中來往,吃住沒有固定的地方。汪沨原來在城裏居住,母親年老,想經常見到汪沨,他的哥哥汪澄、弟弟汪沄也放棄了生員的身份,搬到城外侍侯母親。汪沨時常來向母親問安,可是汪沨能自己來,家裏的人想要找到他的蹤跡,卻不能找到。
隨後因為戰亂,把母親轉入天臺山侍侯。海上戰事又起,山裏到處是盜賊,又返回錢塘。在這時,湖上有三個孝廉,都是高潔之士,汪沨就是其中之壹,當權的人都很敬重他們。監司盧高尤其禮賢下士,有壹天,盧高在僧舍裏遇到汪沨,問:“汪孝廉在哪裏?”汪沨回答說:“剛才在這裏,現在已經離開了。”盧高很失望,不知道回答的人就是汪沨啊。盧高曾經在湖上劃船裝著酒,邀約三個高士用世外的禮節相見,只有汪沨沒到。不久,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訪他,汪沨倉皇逃走了。汪沨不進入城市,有的官員用自己的俸金給他祝壽,他不能推卻,挖坑埋掉它。家鄉的顯貴的人請他寫墓誌銘,送給他百兩銀子,他拒絕不接受。遷徙到孤山居住,除了筐床和布被之外,只有幾卷殘破的書籍,鎖上門出去,有時返回有時不回,沒有人知道他的蹤跡。遇到好友,喝壹鬥酒也不醉。
魏禧從江西來拜訪他,推辭不見。魏禧留下信說:“我是寧都的魏禧,想和先生握手痛哭壹場啊!”汪沨察看書信後非常吃驚,初次見面就好像壹生的老朋友。臨分別時,相互拉著手流淚。汪沨曾經跟從愚庵和尚探究出世的方法,魏禧說:“您待愚庵這麽恭敬,難道有做他弟子的想法嗎?”汪沨說:“我很敬重愚庵,可是現在的有誌之士,大多被佛教拉攏過去,這是我感到不值得(加入佛教)的原因。”
康熙四年秋天,汪沨終老在寶石山僧舍,終年四十八歲。
3. 王荊公丁母憂文言文的翻譯原文:
荊公知制誥,丁母憂,已五十矣,哀毀過甚,不宿於家,以稿稭為薦,就廳上寢於地。是時潘夙方知荊南,遣人下書金陵。急足至,升廳見壹人席地坐,露顏瘦損,愕以為老兵也。呼令送書入宅,公遽取書就鋪上拆讀,急足怒曰:“舍人書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惶恐趨出曰:“好舍人,好舍人。”——
譯文:
王荊公掌管詔令起草,遭逢母親喪事,已經年過五十,憂傷過度,不在家裏居住,以草席為褥墊,在廳中睡在地上。這時潘夙正掌管荊南,派人送信到金陵。急行信使(類似快遞員)到了之後,到大廳裏看到壹個人席地而坐,瘦骨嶙峋,驚愕地認為是老兵。喊他送信到內宅,荊公拿過信當發即在地鋪上拆開來讀,信使生氣地說:“中書舍人(的信)而老兵可擅自拆讀嗎?”大呼小叫,左右侍從說:“這就是中書舍人。”信使惶恐地快步退出說:“好中書舍人,好中書舍人!”
4. 那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賓還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四大才子又稱“吳門四才子”,是指明代時生活在蘇州的四位才華橫溢的文化人。
壹般認為是指對唐寅(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禎卿四人的合稱。
1、唐寅,祖籍晉昌,即建國後的山西晉城壹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裏壹個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壹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19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20余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先後逝世,妻子在他24歲時病逝、妹妹相繼也離開人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其間可能又娶壹妻,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壹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妻子也因之離去。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佯狂得以脫身而歸。後娶沈氏,或名九娘,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
2、祝枝山,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世亦稱“祝枝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祝允明自幼就顯現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明弘治五年中舉,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嘉靖元年官至應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因病致仕歸裏。嘉靖五年卒,享年六十七歲。
3、文徵明,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擅長詩文書畫,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
4、徐禎卿,字昌谷,壹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壹。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希望能幫助到妳
5. 孫盛,殷浩清談忘食文言文翻譯孫盛,字安國,太原中都人。祖楚,馮翊太守。父恂,潁川太守。恂在郡遇賊,被害。盛年十歲,避難渡江。及長,博學,善言名理。於時殷浩擅名壹時,與抗論者,惟盛而已。盛嘗詣浩談論,對食,奮擲麈尾①,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暖者數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醫蔔及《易象妙於見形論》,浩等竟無以難之,由是遂知名。
譯文
孫盛字安國,是太原府中都人。祖父孫楚擔任過馮翊太守。父親孫恂擔任過潁川太守。孫恂在郡裏任職時遇到賊人,被殺害了。孫盛十歲時,度過長江以躲避災難。等到長大時,廣泛學習,善於言辭,明辨事理。當時殷浩的名聲冠絕壹時,能夠和他對等辯論的,只有孫盛罷了。孫盛曾經拜訪殷浩和他談論,相對飲食,揮舞麈尾,獸毛都落在了飯中,食物冷了再加熱,反復多次,到了傍晚忘了吃飯,玄理最終也不能確定。孫盛有寫作了醫蔔的文章和《易象妙於見形論》,殷浩等人最終也沒有辦法對它提出詰責,因此名聲大振。
6. 楚莊憂亡文言文翻譯楚莊憂亡
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憂色。申公巫臣進曰:“君退朝而有憂色,何也?”楚王曰:“吾聞之,諸侯自擇師者王,自擇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議於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國其幾於亡矣,吾是以有憂色也。”(劉向《新序·雜事第壹》)
[註]不谷:古代君王自稱的謙詞。
文言文翻譯
楚莊王謀劃壹件事情,做得很妥當,群臣沒有誰能趕上他,退朝以後,臉上露出憂愁的神色。申公巫臣進前說道:“您在退朝之後面露憂色,這是為什麽呢?”楚王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諸侯能自己選擇老師的,就能稱王;能自己選擇朋友的,就能稱霸;自滿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會亡國。現在憑我這樣沒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們國家大概要滅亡了吧,我因此現出了憂愁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