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吹笛子技巧

吹笛子技巧

笛子的吹奏技巧:

1、吹笛是用口將氣息吹進笛子的吹孔而發出的聲音。吹笛子的時候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捧著笛子兩端,左手握笛頭,右手握笛尾,將吹孔置於下嘴唇下沿,對準吹孔吹氣。

2、當氣息沖出時,只讓出小空隙使氣息通過,並使成為壹束氣柱往吹孔下方斜著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響 筆套壹樣。

3、為使氣息沖出時不將兩唇沖開,而致氣息散掉,兩頰肌肉必須用勁,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來的聲音要求純凈,避免夾雜氣聲。

5、要對著鏡子常練,體會如何對準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使氣息全部化為笛音。

笛子的音類技巧:

1、顫音(tr):例如6的顫音相當於演奏67676767壹般,先6後7.

2、虛顫音:顫音的壹種,手指顫動時並末完全蓋住音孔(按半孔)的虛顫手法。

3、波音(w):短顫音的壹種,也稱漣音,意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顫指跳躍壹次。

4、疊音(又):例如6的疊音相當於717 6壹般。6是主音,而717相當於復倚音,是裝飾音的壹種,也稱喚音。

5、贈音:出現於音尾的壹種裝飾音,會標示出所“贈”之音高,也稱送音。

6、打音(丁):將主音的下壹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壹下。也稱導音。

7、吐音(TK):用吐尖輕吐的壹種技巧,有單吐(T)、雙吐(TK)、三吐(TKT或TTK),是壹種斷奏的技巧。

8、滑音:音符之間移動的過程是“圓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復滑音。借助手指移的慢慢打開音孔或慢慢按閉,造成類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借助氣息控制,達到類似軟綿綿的效果(氣滑音)。

9、剁音:類似鳥叫聲,各手指同時快速起落,加上頓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頭自然不斷的震動,造成音符的綿密顆粒感的壹種技巧。

10、歷音:類似鋼琴琶音的壹種快速音階進行,速度很快的時候,亦能摹仿鳥叫聲。有上、下歷音之分。

11、強音(>):類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氣息來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12、頓音:明顯地斷奏,用舌重吐發音。

13、舌起音:壹般在吹奏連線中的第壹個音域或沒有連線的音符時,舌尖輕重適度地(比輕吐還要輕微)吐奏壹下,與發“提”字聲音時的動作相似,將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14、喉音:類似花舌的音響效果,與花舌不同的是震動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塊突起下垂的小舌。發音顆粒較粗糙。

15、泛音(。):同種指法吹出不同於八度音關系的音,力度介於兩個八度音之間,屬於超吹的壹種。

16、飛指(飛):利用臂力的帶動作用,使壹只手的壹指或數指(最多三指)在壹個或幾個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動的奏法。可產生強烈的碎音效果。

17、歷音:由低而高(上歷音)或由高而低(下歷音)急速地逐級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歷音”。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斷,使經歷的每個音都十分清楚,流暢,好象快速上下樓梯那樣壹級壹級地出現。

18、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氣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達情緒的激動。

19、花舌:花舌是竹笛的用舌技術,類似二胡的抖弓,彈撥樂器的滾奏。吹奏花舌是用氣流沖擊翹起舌頭,使之滾動產生的碎音效果,民間壹般稱為“打呼嚕"。

擴展資料

著名笛子演奏家:

1、50—7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劉管樂,代表作《賣菜》,《蔭中鳥》,北派。

陸春齡,代表作《小放牛》、《歡樂歌》,南派。

趙松庭,代表作《鷓鴣飛》、《三五七》,南派。

劉森,代表作《牧笛》、《霍拉舞曲》。

王鐵錘,代表作《黃河邊的故事》。

孔建華,代表作《故鄉的回憶》、《黃鶴歸來》。

2、70—90年代的笛子演奏家:

曲祥,代表作《沂河歡歌》、《列車奔向北京》。

簡廣義,代表作《牧民新歌》、《山村迎新人》。

李大同,代表作《帕米爾的春天》。

魏顯忠,代表作《揚鞭催馬運糧忙》。

江先謂,代表作《姑蘇行》。

俞遜發,代表作《秋湖月夜》。

寧保生,代表作《春到湘江》。

蔡敬民,代表作《到農村去》,

馬迪,代表作《秦川抒懷》。

李鎮,代表作《鄂耳多斯的春天》。

曾永清,代表作《草原巡邏兵》。

3、90年代後的新派笛子演奏家:

張維良,代表作《花泣》。

百度百科-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