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壹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壹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壹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習俗:
壹、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四大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地區,人們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壹些新土,然後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壹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托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蕩秋千
清明節蕩秋千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後來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為秋千。最早的秋千壹般都是以樹枝為架,然後再拴上彩帶。後來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蕩秋千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煉身體,也可以借此鍛煉自己的勇氣。
四、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於春秋後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後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拔河就是人數相等的雙方對拉壹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在清明節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的民間習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於戰國時代,蹴鞠就是指壹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裏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壹種遊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成為壹項非常專業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壹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經常有數百人參加。《水滸傳》裏的高俅,就是壹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壹路平步青雲。
六、踏青
踏青也稱作春遊,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蘇,人間處處是壹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壹直相傳至今。
八、吃發糕
清明時節人們喜歡蒸發糕吃,發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夠不夠“發”、夠不夠“高”,用來寄托“發財”、“高升”的美好願望。
九、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壹帶的小吃,是清明節最有節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壹種清明節前後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裏,然後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