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翻譯

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翻譯

翻譯為:我現在真正的寫完了這部書,打算把它藏進名山,傳給可傳的人,再讓它流傳進都市之中,那麽,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讓我千次萬次地被侮辱,又有什麽後悔的呢!

出自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原文選段:

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譯文:

剛開始草創還沒有完畢,恰恰遭遇到這場災禍,我痛惜這部書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殘酷的刑罰而不敢有怒色。

我現在真正的寫完了這部書,打算把它藏進名山,傳給可傳的人,再讓它流傳進都市之中,那麽,我便抵償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讓我千次萬次地被侮辱,又有什麽後悔的呢!但是,這些只能向有見識的人訴說,卻很難向世俗之人講清楚啊!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馬遷的朋友,曾經在獄中寫信給司馬遷,叫他利用中書令的地位“推賢進士”。司馬遷給他回了這封信。

任安寫信給經常可以見到皇帝的司馬遷,請他設法援救。司馬遷接到這封信時,他的心裏相當為難。他要把自己見死不救的苦衷,向老朋友說明,並請求他原諒。於是,司馬遷寫了這封長信給任安。

作者在信中以激憤的心情,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了為著作《史記》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茍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全文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前後照應;說理和敘事融為壹體,清晰透辟;語言豐富而生動,句子或長或短,以排比、對偶句穿插其間,使文章更富於感情色彩。

賞析:

這封書信的思想內容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第壹,反映了司馬遷的光輝性格和封建統治者的壹些惡劣行為;第二,反映了封建刑獄制度的黑暗、殘酷;第三,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提出了“發憤著書”的理論;第四,揭露封建帝王對待史官的態度和自己寫作《史記》的情況。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百度百科-報任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