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表示服從歸順對方;古代指男性奴隸:臣仆。裙下之臣:指被女人征服、崇拜某個女人者。
臣(拼音:chén)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豎立的眼睛。人在低頭時眼睛即處於豎立的位置,字形表示了俯首屈從的意思。本義指奴仆。因為臣與君的關系如同奴仆與主子壹樣,所以由奴仆引申指官吏。臣在古代又是官員面對君的自稱。
“臣”的本義作奴隸講,例如《尚書·費誓》中所說的:“馬牛其風,臣妾逋逃。”這裏的“臣”是男奴的意思,“妾”是女奴的意思。古代的奴隸有很大部分是來自戰俘,因此在古文中“臣”又指戰俘,例如《禮記·少儀》中所記載的:“牛則執纼,馬則執勒,皆右之;
臣則左之。”意思是:送牛的牽著牛繩,送馬的牽著馬韁,都用右手;如果是送俘虜,就得用左手。由於“臣”作為奴隸、戰俘是受管制的對象,要服務於主人,因此擴展引申就把國君所統治的民眾百姓都稱為臣,如《詩經·小雅·北山》中所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而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是相對而言的,“臣”又作為管制奴隸、百姓的壹種職務,成為了壹種官職名稱,例如“欽差大臣”“權臣”等當中的“臣”都作這個意思講。
有這種官名的人逐漸又將其演變為壹種自己對君主、對長者,甚至對別人的自稱、謙稱,例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寫的“臣本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