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是壹種化工單元過程,是利用水將物質分解形成新的物質的過程。
無機物在水中分解通常是雙分解過程,水分子也被分解,和被水解的物質殘片結合形成新物質,如氯氣在水中分解,壹個氯原子和壹個水被分解的氫原子結合成鹽酸,水分子的另壹個氫原子和氧原子與另壹個氯原子結合成次氯酸;碳酸鈉水解會產生碳酸氫鈉和氫氧化鈉;氯化氨水解會產生鹽酸和氫氧化銨等。
有機物的分子壹般都比較大,水解時需要酸或堿作為催化劑,有時也用生物活性酶作為催化劑。在酸性水溶液中脂肪會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澱粉會水解成麥芽糖、葡萄糖等;蛋白質會水解成氨基酸等分子量比較小的物質。
在堿性水溶液中,脂肪會分解成甘油和固體脂肪酸鹽,即肥皂,因此這種水解也叫作“皂化反應。
弱酸根離子與弱堿陽離子在水溶液中互相促進水解,水解程度增大。有些互促水解反應不能完全進行,有些互促水解反應能完全進行(俗稱“雙水解反應”)。那麽,哪些弱酸根離子與弱堿陽離子在水溶液中互相促進水解反應能完全進行呢?由於中學化學教學中往往僅列出能發生“雙水解反應”的壹些例子讓學生記住,學生較難掌握且不能舉壹反三、靈活運用;本文淺談互促水解反應完全進行的條件及其推論,揭示其本質,以便該知識能較易被掌握和應用。
壹.“雙水解反應”發生的條件:
首先我們來分析Al3+與HCO3–在水溶液中為什麽能發生“雙水解反應”而Mg2+與CO32–或HCO3–卻不能發生“雙水解反應”?互相促進水解其水解程度增大,由於Al(OH)3溶解度非常小且H2CO3又不穩定易分解即生成的水解產物能脫離反應體系,根據平衡移動原理水解反應繼續向右進行,直至反應完全進行;但Mg(OH)2溶解度比Al(OH)3大些,不容易脫離反應體系,則水解反應進行到壹定程度就達到平衡,水解反應不能完全進行。由上不難看出: 生成的水解產物脫離反應體系是反應得以完全進行的重要原因. 因此, “雙水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之壹是:水解產物是容易脫離反應體系的溶解度非常小物質如:Al(OH)3、Fe(OH)3或H2、O2等極難溶的氣體。當然,若互相促進水解程度非常大水解反應也可以認為完全進行。如:(NH4)2S幾乎99.9%水解成NH3·H2O和HS-。
綜上所述,水解反應能否完全進行決定於兩個因素:1.互相促進水解程度大小(包括物質本性、外界條件等的影響)2.水解產物的溶解度。
二.有關推論及其應用:
中學化學中常見的能發生“雙水解反應”的離子對有:Al3 +與HCO3–、CO32–、HS-、S2-;Fe3+與HCO3–、CO32–;NH4+與SiO32-等。下面我們思考這樣壹個問題:
Al3+遇到比碳酸還弱的酸的酸根如:ClO-、SiO32-、AlO2-等會不會發生“雙水解反應”呢?根據以上條件,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由於Al(OH)3、Fe(OH)3溶解度非常小,比碳酸稍強的酸的酸根與Fe3+ 、Al3 +也能發生“雙水解反應”。